,深揖及地。
\n
李秋同接过信,并未立刻拆看,目光在王明远身上停留片刻,才缓缓展开信纸。
\n
室内只余纸页翻动的轻响和窗外隐隐的松涛。
\n
良久,他放下信,指节在信笺上轻轻一叩:“文启兄多次来信,都将你比为璞玉浑金。不过模样倒还周正,”
\n
他顿了顿,眼中锐光更盛,“只不知这内里的学问,经不经得起府学的风刀霜剑?”
\n
考校如锋,初试锋芒。
\n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何篇?朱子注‘器者各适其用’与孔子原意可有相悖之处?”
\n
李教谕的问题如冷箭,钉入根基,这正是考察他的基础典籍记忆与经义辨析能力。
\n
王明远略一凝神,拱手作答:
\n
“回教谕,‘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篇。朱子注‘器者各适其用’,原是解‘器’之特质——器物各有定用,不能相通;而孔子言‘君子不器’,意在明君子当超越器物之局限,德能周备而不专于一途。
\n
二者实不相悖:朱子明‘器’之‘定用’,正反衬君子当求‘通德’,恰与孔子原意相呼应。”
\n
李教谕眼中微亮,追问:“若以此题作文,破题当如何承‘道器之辩’?”
\n
王明远略一沉吟:“圣人不器,惟道贯乎器也。
\n
器若舟车,各适其用;道如江河,万流归宗。
\n
君子体道而用器,犹匠执绳墨运斧斤,虽借器成事,终以明道为归,故能不滞于器而德用无穷......”
\n
李教谕颔首,继续问道:“‘君子务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