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包来回路费。
更为关键的是所有通过考核的工匠们可以拖家带口,商号按照朝廷迁移百姓的标准补贴银子。
这就让百姓们破防了,后悔的想撞墙,但也满满的疑惑。
“这些商号搞什么,怎么突然会想着去新疆那边发展?”
“蜜饯果干类的商号我能理解,毕竟那边盛产葡萄、哈密瓜、红枣、桃子等等诸多水果,原料量大价格便宜,成本低,运回来也能赚个差价。
可瓷器商号是几个意思?大明境内五大名窑和一些精品民窑哪个不比那边强?”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汉人能用瓷器,那边的叶尔羌、卫拉特就不能用了?两百来万人也不是个小数目,立足未来呀!”
“不是……你们是不是不清楚瓷器所需的工艺?即便是工匠有,那原料呢?这才是制约瓷器的一个主要原因,否则窑口怎么会这么少?”
“兄弟,那边只是技术落后,又不是全都是沙漠,那边吃饭用什么?没有瓷器还没有陶器吗?有陶器就说明有高岭土,这就足够了!”
“那丝绸是几个意思?那边的牧民、天气以及牧民们的工作环境,丝绸能穿吗?”
“这不会是朝廷直接下令让这些商号去的吧?”
……
“肤浅,你们以为是朝廷强制性让这些商号去新疆发展的,但我估摸着是这些商号是主动要求去的,甚至说很多商号经过了竞价才去,少则十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
“几十万两白银?你没搞错吧,那边就两百来万……加上迁移过去的,撑死也就两百五十万,猴年马月才能回本?”
“一件中等尺寸的青花碗或盘,也就五十文到两百纹铜钱,按平均一百文吧,十万两的入场费得卖一百万件,普通百姓一个月也才一两银子,会花十分之一买个碗?”
“你这个不具有代表性,以普通吃饭的碗为例吧,普通的粗糙碗一个也就三五纹,按五文算,十万两银子得卖两千万个,平均每人得买八个。
假设一人一年换两个,得四年才能将入场费赚回来,还有人工、原料的费用呢,没个十年以上别想赚银子,而且还有限。”
“呵呵呵……所以说,人只能赚认知内的银子。你们以为只是供应新疆内的两百来万人,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新疆只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停靠点?
汉朝的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安息(波斯帕提亚帝国),唐朝则是大食(阿拉伯帝国),宋元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