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队伍最前方,是只有16岁的文成公主,现在来看,这还是一个孩子。
\n
远离父母,跋山涉水,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
\n
当时的她,无论是否愿意,她只能选择出发……
\n
身着翟衣,头戴金凤冠,已经是“文成公主”的小姑娘的嫁衣上绣着大唐的云纹,腰间却系着吐蕃的羊皮水囊。
\n
她的嫁妆极为丰厚,包括大量的丝绸、珠宝、书籍和各种能工巧匠。
\n
更令人称奇的是,随嫁的“嫁妆清单“中竟包括蔬菜种子、医书典籍和造纸术图纸——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将成为改写吐蕃历史的钥匙。
\n
这些嫁妆不仅代表唐朝的富裕和文化的繁荣,也旨在帮助吐蕃发展经济和文化。
\n
这一刻,她不仅是大唐宗室的女儿,更是肩负两国命运的文化使者。
\n
这一路,山高路远,充满了艰辛。
\n
送亲队伍穿越了茫茫戈壁,翻过了崇山峻岭,跨越陇右、青海,每一步都在书写传奇。
\n
行至玉树,她教牧民垦荒纺织;
\n
路过怒江,她命工匠搭起藏地第一座木桥。
\n
在这一过程中,随行的“十里红妆”,3800卷典籍、5500种药材、数百匠人,也都随她悄然播下了中原文明的种子。
\n
历经数月,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一行终于抵达了吐蕃。
\n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对她展示了极大的尊重和礼遇。
\n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赞干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