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
\n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n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
\n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n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n
于是,唐太宗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n
贞观年间,李世民下令,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待来年秋后再赴京问斩。
\n
这件事看起来荒唐不已!如果被放回家的死囚,来年秋后不回来问斩,或者今后再出去闯祸,那李世民岂不是放虎归山吗?
\n
果然第二年的秋天,390人中有一人“放了鸽子”,没有在约定时间奔赴刑场。在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再来的时候,一俩牛车映入眼帘,车上坐的人正是那名死囚,原来此人在奔赴刑场之时病倒在路上,为了在约定时间内赶到,不得已雇佣了一俩马车。
\n
这件事确实存在。白居易有诗为证:
\n
怨女三千放出宫,
\n
死囚四百来归狱。
\n
唐太宗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等一系列政策,并大力平定外患,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