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灰度图。
\n
他试图再次拿起画笔,但他的手却无法抑制地颤抖。他可以描摹出最精准的轮廓,却再也无法赋予其灵魂。因为色彩的感知,不仅仅是视觉,更是一种与情感、记忆、想象力深度绑定的核心机制。失去了它,他作为艺术家的根基,便被彻底抽走了。
\n
他用卖画得来的钱,买了一栋能看见最美日出日落的豪宅。
\n
每天清晨和黄昏,他都坐在露台上,看着天空。他“知道”那里正在上演着壮丽的色彩交响,但他眼中所见的,只有一片由亮到暗,或由暗到亮的、单调的灰色渐变。
\n
他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乖戾。最终,在一个同样有着绯色黎明,但在他眼中却与其他任何一个清晨都毫无区别的早晨,他从露台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那被世人羡慕、却被他自己诅咒的余生。
\n
……
\n
“因果”的画卷,在沈烬的脑海中缓缓闭合。
\n
而那份“幻痛”,也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n
它不是同情,不是怜悯,更不是愧疚。这些情绪早在沈烬成为掌灯人的那一刻,就被连同他感受痛苦的能力一起剥夺了。
\n
他的痛,源于一种无法调和的“逻辑矛盾”。
\n
林泊用“永恒”的色彩感知,换取了“瞬间”的灵感。
\n
他用一个“无限”的概念,换取了一个“有限”的造物。
\n
从人类价值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是血本无归的。林泊的余生,那漫长的、被灰色笼罩的数十年,其痛苦的总量,远远超过了创作那幅画时十七分三十四秒的狂喜。
\n
沈烬的“绝对理性”,像一台超级计算机,正在疯狂地计算这笔交易的“人性损益”。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