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说”和古代的“药膳论”熬在了一起。老医官喝着改良后的“固本汤”,咂咂嘴:“别说,这方子甜丝丝的,喝下去身上真暖和——看来新法子也不是瞎胡闹。”
\n
(三)市井间的“活法”
\n
当“养生方”传到市井时,京城的杂粮铺火了。掌柜的把林薇画的“食物营养图”贴在墙上,买玉米的送“护眼方”(玉米黄质对眼睛好),买海带的附“补碘说”(防大脖子病),连街头的茶汤摊都改卖“百合莲子羹”,说“照宫里的方子做的,安神”。
\n
王二柱的酒坊推出了“养生酒”,用枸杞、桑葚泡玉米酒,瓶身上贴着“每日一杯,活血不伤肝”——这是林薇特意嘱咐的,说少量饮酒能促进循环,多喝就伤身,得把“度”说清楚。
\n
最热闹的是格物学堂的“体育课”。学子们不再只练射箭,还学秦虎编的“军营健身操”:扩胸运动对应“开肺气”,踢腿动作对应“通经络”,连课间休息都改成了“眼保健操”,按揉穴位时嘴里念着“保护视力,预防花眼”。
\n
张屠户的儿子在学堂学了“呼吸法”,回家教父亲:“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收小腹,能养气。”张屠户半信半疑地练了半年,以前扛着猪肉走半里地就喘,现在能绕着集市走三圈,他逢人就说:“这格物学堂不光教念书,还教‘活法’,比啥补药都强。”
\n
太医院的脉案上,新添了一行记录:“京城百姓平均寿命较十年前增七岁,六旬以上老人数量翻倍”。赵磊把这行字抄在《民生总账》上,旁边画了个笑脸——这账比任何税收都珍贵,因为它记着的是“日子”,是实实在在多出来的每一天。
\n
暖阁里的月光落在“养生方”上,林薇正在给方子添新注:“西域还阳草可治风寒,需配生姜煎服;南洋椰子水含电解质,中暑时喝最好”。陈默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突然明白,所谓“延寿”从来不是求什么“仙药”,是让种地的能吃饱,喝水的能喝净,生病的能有药,连喘气都知道怎么喘得顺——这些琐碎的“活法”凑在一起,就是最长的寿。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