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底增设可调节的“深浅档”,适应不同田块的土壤硬度,让农户单人力气就能耕得更深匀。
根据这个思路,实际上对于各种新发明出来的人力和畜力农具都可以优化,这对于创新思维并不出众的大虞的工匠业来说也算是一项新改革了。
苏砚冬深知要提高生产力才行,还有包括水车的设计改良,同样被放在老李第二期讲解的主要内容中,
将传统的龙骨水车的木链条换成竹骨包藤,在在踏板上面加了防滑木齿,再在车轴处嵌上桐油浸泡的木轴承,让灌溉效率提高了三成,主要是妇女儿童都能操作。
这些其实都是苏砚冬执政时期拿出来的发明了,并不值得称道。
而慈安院和汇通天下联合打造的江南第一学院,才会是在历史上再次留名的存在。
毕竟一人的智慧抵不过众人的智慧,只要把创新思维培养起来了,苏砚冬相信大虞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的。
如今的江南群众基本上都能吃饱饭,就算是吃红薯会导致肠胃不舒服,也总比饿死好啊。
事实上,大虞每到冬天都会饿死冻死一大堆人,这些人都是不被历史记载的存在,流民、乞丐甚至是贫民。
慈安院刚开始不知道收了多少这种孩子,在这个没有电视的时代,每次天黑闭眼就是干,孩子生得多死得也多,传统观念要生男娃传宗接代,继承破铜烂铁。
慈安院接手的八成都是女童,还有家里男丁较多的男童。
想到那么多被溺死的女童,苏砚冬叹了口气,就连现在都还有这种封建思想存在,现在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根本不可能,她能做的最多的就是给这些可怜人一个选择的机会,不至于因为出身,连活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苏大人,”廊下缝补衣裳的老婆婆颤巍巍起身,手里还攥着半截棉纱,“昨儿织的棉布卖了好价钱,您看......”她递过个油纸包,里面是几枚新铸的铜钱,“孩子们说想买些笔墨。”
苏砚冬没接钱,反而从袖中取出个纸包:“前儿托书局印的蒙学册子,先给孩子们用上。”她瞥见老婆婆袖口磨破了边,又道,“后日让绣坊送些碎布来,给老人们补衣裳。”
在大虞有一种叫作“花甲葬”的残忍习俗,苏砚冬不忍心,明明都在以孝治天下,还是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放置不管,人为饿死。
苏砚冬根据老人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积累的生存智慧与技能,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