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河南尹何进,刚成为两千石,就把郎官的职位大肆授予族中子侄,各个都是『任子』…」
说到这,辛茂安笑着摇头,面露讥讽。随后,他神情一肃,正容道。
「说到底,这察举选才,才是士族选官任官的正途!朝廷法度,人口满二十万的上郡国,每年举孝廉一人。往上满四十万的,每年举孝廉两人。而往下人口不满二十万的下郡国,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我冀州户口之丰,在天下数一数二。魏郡丶清河国丶安平国丶巨鹿郡丶常山国丶中山国丶河间国丶渤海郡,都是人口五丶六十万,能举荐两个孝廉的大郡。唯一人口少些的,就是二十万左右的赵国,只有一个孝廉名额。整个冀州加起来,四五百万口,每年能有17个察举出的孝廉!…」
「冀州四五百万口,每年只选17个士族子弟作为孝廉,进入做官的门径?…」
闻言,张承负抿着嘴,眼中闪动着思索。此时的「官」与「吏」上下分野,几乎是不会相交的平行线。这些做「官」的名额极度稀缺,每年只有十几人,显然都是为上层士族,乃至于世家大族所准备的。而普通的士族和豪强,只能去求「吏」的名额,去求刺史属吏丶郡国属吏,乃至最小的县属吏。至于占人口九成的平民丶农民,世世代代都是底层,根本没有往上走的可能!
「茂安,那今年冀州的十七个孝廉,又是如何分配的?」
二师兄唐周微微倾身,看着辛茂安开口。虽然,像他这样的小吏之后,与那些能举孝廉的「世家子」,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这些消息的关注。这些「孝廉」的名额,正反应着冀州各郡世家大族的此消彼长,也象徵着未来的丶必然的朝廷权力!
「哈哈!唐周师兄,你若是问别人,得来的消息必然不准。而我这次带回的消息,可是耿氏家主亲口告知我的,是提前和刺史李公通过信的…」
辛茂安嘴角扬起,拍腿大笑出声。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举止有些放肆,不符合儒家子弟在老师前的恭谦举止。他赶紧看了眼上首平静倾听的老师张角,低头恭敬行礼,才继续道。
「老师!此次冀州17名孝廉的名额,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接下来刺史李公的选才校验,不过是走个过场…嗯,也不一定。今年举了茂才,孝廉的名额有多,大概能分出2个,给表现卓异的寒门士族…」
「茂安,具体说说。」
「是,老师!首先是我们巨鹿郡,两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