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蝉鸣初起,暑热将至。田间的宿麦要麽枯死,要麽接近成熟,就像逃荒的农人,要麽死,要麽熬了过来。天齐庙外的灾民营地,也终于维持在了四千多人左右,陆续有人返乡了。而许多百姓在离去之前,都会偷偷的来到后山,看一眼读书识字的孩童,再抹一把眼睛,怕被发现般悄悄走掉。
「太平正道,立我黄天…一丶二丶三…十!…」
张承负带着孩童们,念诵着《太平经》中的句子,也学习着尽可能简单的简字。半个多月的时间,他一共也就教了四丶五十个最常用的字。而「弟子们」有的学得多,有的学得少,但至少也会「太平黄天」,自己的名字,再加上简体的「一到十」。
「一丶二…十!对应的符字,就是1丶2…10!…」
为了为进一步的数学计算打下基础,张承负很耐心的,教授着最基础的数字。这种起源于古印度的「阿拉伯数字」,此时大概还要600年,才会正式在古印度形成体系。而它用于计算,确实比汉字简单易写,加减乘除都要容易。张承负便直接拿了过来,当成道门的「符」来教。
「张师,这个『2』符,怎麽写?」
「我写不好『4』…」
「张师,张愿朴把『5』写成了『6』!…」
孩童们苦着脸,看着张承负立起的大木板,按照上下对应的简字与数字,学着最基础的入门。而这样的入门,一入就是三天。三天后,虽然还是有人写不完全,但好歹能认会看,有了数字的概念。
「一到十,就是十根手指!你们在每根手指上,写上对应的数字,吃饭的时候就能看到…嗯,炭笔太粗写不了?那就用草茎蘸着墨来写…算了,把手背伸出来!我给你们每人写一个数字。然后,去找数字不一样的人,1-10组成一个十人小组!从今往后,一个小组的,就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唱歌…睡觉也挨在一起!」
教到了这个时候,孩童们有了些基础,互相也都熟悉认识了。张承负终于能把五百多个孩童,按十人一组自愿组队,分成五十二个小组,按照军伍的形式编组起来。其中,男童有36组,女童有16组,每组都让童子们自己推选出负责的组长。
而按照「黄天之道」,一组的童子们要互相帮扶,被视为一个「集体」。同样的,有了集体的小组,纪律的概念也逐渐引入其中,就像「一起吃饭」,「提问先举手」。违背纪律的人,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来自生活集体的压力,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