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17章
古巴,16世纪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1920年代曾有过经济腾飞的辉煌,三十年代是美国的后花园,四十年代被百亿补贴勋宗用力支持过。
这些国家最后都走了,从街头巷尾留下的建筑还能看见一些痕迹。
整个哈瓦那给王雪娇的印象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房子还是那些,甚至还有一条中国街。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不在了,美国人不在了,苏联人不在了,连中国街都没几个中国人。
古巴这个国家的工业真是差到家了,不说现代工业,就连手工业都不成。
五十年代时,中国与两个国家都有甜蜜的贸易:
一是伊拉克蜜枣,也就是椰枣,齁甜,吃一两颗就腻了,不过在经济匮乏年代,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零食。
二是古巴砂糖,难吃得要命,外表是偏黄的,但跟中国的黄糖、红糖、黑糖都不一样,有一种难以理解的苦味和涩感,在难吃方面与糖精不相伯仲。
一开始王雪娇并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被称为“世界糖罐”的甘蔗大国会搞出这么难吃的糖。
等她去一趟之后就理解了:古巴人是真的跟微加工稍稍沾一边的事都干不好。
它是甘蔗大国,但缺糖;
它是海岛国家,但缺盐。
缺糖缺盐还能找点别的办法凑合,缺主粮是真要命。
他们自西班牙人殖民开始,就吃面包了,但是本国不出面粉。
他们的经典菜单古巴黑豆饭,黑豆也是从中国进口的。
他们吃米,米长得很艰难,不然也不会让中国都看不下去,要传授他们一点杂交水稻之术。
杂交水稻传来了,新型病毒也跟着来了。
王雪娇小时候觉得总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挂在嘴上,挺无聊的,好像被迫害妄想症。
然后就越来越发现这居然是个真理。
谁能想到,提出“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环境”的人是个潜伏了十几年的日本间谍。
“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也是个真理,当初这个政策刚提出的时候,似乎完全没有人考虑过残留的秸秆上的虫卵的问题,如果不烧怎么处理,就立马一刀切,不准烧了。
干了几年之后,才发现这事不对啊,怎么病虫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接着政策再一点一点修改,一边改,一边看成果,有问题再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