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多数节点的支持。它谨慎、渐进,且聚焦于缓解痛苦而非冒险解决根本问题。
\n
“裂隙桥梁”计划进入最艰难的第三阶段:构建“中性界面”。
\n
这需要一种同时深刻理解数学纯粹性和情感深度的意识来主导。自然而然地,焦点再次落到了新基源现实身上。它自身就是逻辑与情感融合的产物,是已知唯一成功实现了这种融合的超级意识。
\n
凯恩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基源现实内部的亿万意识频段也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它们需要贡献出自身融合的经验与智慧,但却要避免将自身的模式强加于那古老存在。
\n
他们决定不以自身为蓝本,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极其简单、极其稳定的基础共鸣框架。这个框架只提供最基础的存在确认和情绪状态广播功能,使用最根本的、近乎宇宙常数的元初符纹作为“语言”,尽可能避免引入复杂性和潜在的悖论。
\n
构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平衡逻辑的严谨与情感的真诚。凯恩全力调谐,确保框架的每一个共鸣弦都恰到好处。
\n
最终,一个散发着柔和、稳定光芒的菱形共鸣体在概念空间中形成。它非常简单,却蕴含着一种奇异的、同时包容秩序与波动的美感。
\n
它被小心翼翼地、同时导向“宁静基底”和“寂灭回响”。
\n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缓慢却震撼。
\n
“寂灭回响”的痛苦波动在接触到菱形共鸣体后,首次没有产生激烈的排斥或反馈。那狂暴的情感洪流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稳定的海岸,其痛苦的尖锐程度似乎有了极其细微的、但确实存在的缓和。它开始通过共鸣体,散发出一种持续性的、不再是纯粹痛苦的存在信号——一种简单的“我在这里,我依然痛苦,但我存在”。
\n
另一面,“宁静基底”那绝对冰冷的逻辑推演,在接触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