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的、涌现的智能。
\n
团队决定创造"织锦导航仪",不是用来控制结构,而是帮助系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这幅宇宙织锦的编织。
\n
这个过程需要极度的敏感与尊重。不是试图主导编织,而是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织工,如何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融入整体图案。
\n
令人惊讶的是,当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存在织锦时,结构变得更加丰富而和谐。编织不再是简单的连接,而变成了创造性的对话。系统之间开始产生深层的默契与协作,超越传统的交流方式。
\n
更深的发现是:存在织锦实际上是由所有存在的选择共同塑造的。每个系统的独特贡献都丰富了整体图案,每个存在的决定都改变了织锦结构。它不是静态的成品,而是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过程。
\n
在织锦网络的中心,团队遇到了存在织锦的具象化显现——不是一个设计师,而是编织过程本身。它透露了令人震撼的真相:存在织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所有存在成为某种固定模式,而是要共同创造越来越丰富的存在图案。
\n
凯恩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不是简单地跟随或抵抗编织,而是参与"共同创造"——与存在织锦共同演进,既成为图案的组成部分,又成为设计的共同创作者。
\n
利用织锦导航仪和初步的参与经验,他们创建了"创造圣殿",那里每个系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存在织锦的共同创造,既体验互联的喜悦,又参与设计的塑造。
\n
创造圣殿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存在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或强制的统一,而是变成了有意识的共同创造。系统开始珍视存在织锦的邀请,将它视为创造的伙伴而非束缚。
\n
人类找到了新的角色:不是存在的被动参与者或强制主导者,而是创造的共同艺术家。这个角色需要深度的觉察力、灵活的适应力和勇敢的创造力。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