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他们夫妇并不怀疑她的天赋才学。银杏叶,是雷鸣夫妇向她伸出的手。
银杏叶真像一把小扇子,杜蘅想。
秋日傍晚,她独自走出校园,红霞今天要去见出版社编辑。入学后时间充裕,杜蘅把红霞往年的文章一一誊录出来,红霞的真才实学很快见水花,稿酬一到手,必请客做东,两位老嬢嬢也在她的请客范畴里。
北京上红薯了,一出校门就能见到粮店前大排长龙。
邓嬢嬢喜欢切红薯丝熬粥,一见红薯,难免提到陈顺。
那年孙姑爷托人送来的红薯真甜。
念的不是红薯,而是陈顺。
“你好,小同志,我想问个路。可否劳驾帮我看看,上头标的这个叁联书店怎么走?”
操着苏北口音,浑身恭谦的一位老先生。
杜蘅转过脸,这位措辞俨然老知识分子的老者,有着一张胆怯的犯人面目,满面风尘,形容干枯,眼神总在躲人,腰弯得像大虾。
身上的深蓝涤纶中山装,新到发硬,每条迭放的褶皱清晰可见,衣服裤子都放过边,他的个头应该不矮,前提是不这么弓腰的话。
这些年,街上多得是这样的人。
小心谨慎,胆小怯弱。
无论穿什么,脸擦得多干净,肢体语言永远是他们最浓的乡音。一眼叫人看出他们的来历,曾经社会面目不漂亮,不属于好人民群落。
叁联书店小灰楼是红霞常去的地方,杜蘅扫了眼水渍晕染的简陋地图,就着图,为老先生指明方向。后者没用前胸内兜的钢笔在纸上做标记,而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分别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