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里的最后一滴唾液也没有了。
已有两名战友牺牲在了下山取水的途中。
水,水!……
终于,他抱着行军水壶跃出山洞,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山下;和他同时跃出的,是伏在左面山洞中的一位战友。
他和战友在小河里将行军水壶灌满,然后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返山洞。
奇怪,枪声并没有响起,也许是敌人疏忽大意了吧?
三十米,二十米,十五米,距离战友们隐身的山洞越来越近了。
忽然间枪声大作,——原来敌人刚才的沉默,就是为了像猫捉耗子般的逗弄他们,——和他同时奔返的战友猛的向前一窜,栽倒在了地上;然而就在倒向地面的最后一刻,他用尽全力将行军水壶投掷了出去。水壶呈抛物线形飞过天空,飞落在了战友们隐身的山洞里……
依靠着他和那名战友用生命换回来的两壶水,他和十四名战友又捱过了两天的时间;两天之后我军发起总攻,全歼负隅顽抗之敌。
那位用生命换回壶水的战友倒下时年仅十九岁,籍贯禾襄,如今就静静的躺在这片苍松翠柏下面……
太阳偏西时分,杨大眼离开烈士陵园,重新走回市区,在街头一家悬挂着“关东酒行”旗帜的酒店里将行军水壶灌满白酒,然后便再次迈着正步,于众目睽睽之下,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了禾襄市政协办公大楼。
站在前*****海光洋的办公室门口,杨大眼“啪”的一声挺直身体立定脚跟,两手十指并拢垂放裤缝,然后响亮的吼喊一声:“报告主席,解放军某部三营二连列兵杨大眼前来报到!”
现在六十二岁、已经退居二线的海光洋正弯腰站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凭借一柄放大镜的帮助翻看着文件材料,听见喊声抬起头来,诧异半天,这才认出了一身士兵打扮的杨大眼。他立刻几步跨到杨大眼跟前,一把打落杨大眼已经举起的正要敬礼的右手,嘴唇哆嗦老泪纵横的说道:“大眼,是你啊。快进来,快进来!……”
海光洋是杨大眼在部队时的排长,人送绰号“海一斤”,喝酒最是海量,行军拉练时水壶里常常灌满白酒,而且为人不拘小节,豪爽仗义。在那场举世闻名的自卫反击战中,为了全歼敌军,海光洋和杨大眼曾在同一个猫耳洞内蹲过整整两周的时间;两人退伍后,一个转业至禾襄市政协,一个则复员至家乡仲景村,虽然相距不远,但却已有三十多年未曾谋面。此时,海光洋看见杨大眼肩挎的行军水壶,不由眼睛一亮,一把抢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