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积善堂的紧张气氛被暂时压缩进苏瑾团队在市环境科学院设立的临时实验室里。
\n
这里成了风暴的中心。一排排闪烁的仪器包围着中央的实验台,台上是杨睿精心制作的缩小版“强化导引桩”模型——一根手臂长的钛合金管——成本高昂,但实验精度更高。内壁蚀刻着杨睿根据祖传罗盘纹路和铁盒符纹优化设计的、更复杂的螺旋网格纹路。管内填充着经过多次小样测试调整的“仿厌胜材料”:磁铁矿粉、超细纯铜丝、高纯度石墨烯片、以及特定粒径的石英砂。
\n
实验目标明确:在受控环境中,模拟老宅地下的复合场环境,测试这根“导引桩”模型对磁场和次声波的定向引导效率。
\n
“磁场发生器准备就绪。”
\n
“次声波发射器校准完成,锁定18hz。”
\n
“导引桩模型固定,传感器阵列部署完成。”
\n
“数据采集系统启动,记录开始!”
\n
苏瑾亲自坐镇指挥,声音冷静,但紧盯着屏幕的眼神透露出专注。杨睿站在一旁,同样全神贯注。
\n
实验开始。强大的模拟静磁场和低沉持续的18hz次声波瞬间充斥实验空间。屏幕上,代表“源点”的磁场和次声波强度曲线迅速攀升并保持高位。代表“导引桩”出口端的传感器数值也开始上升,但幅度远低于预期,且波动剧烈。代表“导引路径”上几个关键监测点的数据更是杂乱无章,没有形成清晰的能量流向。
\n
“不行!”苏瑾指着屏幕,语气带着科研者的犀利,“磁场引导效率只有15%!次声波……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定向引导效果!能量在模型内部和周围空间严重散射、损耗!杨睿,你的符纹和材料组合,在微观尺度和小空间内,根本达不到你预想的效果!”
\n
杨睿眉头紧锁,盯着那根在强场中仿佛在微微嗡鸣的钛合金管模型。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