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杨睿笑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大半。他知道,最难的一关——让这位固执的科学家放下成见,正视问题——算是迈过去了。他爽快地点头:“没问题!图纸和成分报告马上给你。另外,试点初步成功,证明思路正确。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大地电磁和次声波的三维成像结果,设计覆盖全宅的、完整的‘新导煞网络’方案。这需要结合老宅结构、周边环境,以及您提供的精确能量场分布图,进行整体优化。”
\n
他走到那口小小的“三角铜流井”旁,感受着石板上残留的微弱凉意。罗盘在手中平稳地指向北方,只有靠近井口时,才出现极其细微的、规律的偏转,仿佛在感应着那被成功引导的微弱“铜流”。
\n
“积善堂的‘煞’,终将被导入善地。”杨睿望向老宅深处,“而我们的‘合作’,或许才刚刚开始。”
\n
一场科学与古老智慧交织、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风水改造工程,在陈氏老宅正式拉开了帷幕。杨睿的布衣之下,隐藏着洞悉环境玄机的智慧;苏瑾的白大褂背后,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他们的碰撞与交融,将在这座百年老宅中,谱写出怎样的篇章?
\n
积善堂后园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科研基地。苏瑾调来的移动式大地电磁探测仪如同一个巨大的银色甲虫,缓缓在老宅地面移动,向地下深处发射和接收电磁信号。三维次声波阵列的传感器则像蘑菇般分布在宅院各处,捕捉着来自地底的细微震动。高性能计算机嗡嗡作响,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原始数据,复杂的算法正将其转化为直观的三维图像。
\n
苏瑾几乎住在了临时搭建的监测帐篷里,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的蓝光。她彻底进入了研究状态,废寝忘食地分析着海量数据。对杨睿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转变,虽然依旧冷言冷语,但“江湖骗子”、“封建迷信”之类的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术语的探讨和毫不留情的质疑。
\n
“杨睿,你的‘三角铜流井’初步引流效果被数据证实了,”苏瑾指着屏幕上一条清晰的能量衰减路径,“但效率太低!能量核心区的磁场强度只下降了不到5%,次声波衰减更少。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