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1981年1月3日清晨,长兴岛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度。陈樾裹着军大衣走进临时搭建的"长江航运设计院"时,眉毛上结了一层白霜,呼出的白气在眼镜片上凝成细小的冰晶。他跺了跺脚上的积雪,靴底沾着的泥浆已经冻成了冰疙瘩,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n
推开会议室厚重的棉布门帘,八百多名技术骨干早已就座。室内温度只比室外高几度,哈出的白气在窗户上结成厚厚的冰花。陈樾注意到角落里几个年轻工程师正偷偷搓着手取暖,他们面前的搪瓷缸里,茶水表面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n
"同志们。"陈樾敲了敲自己的搪瓷缸,清脆的声响让嘈杂的会场瞬间安静。他看见前排的老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掏出钢笔,笔尖悬在记事本上方,随时准备记录。"今天开始,我们要设计的是——"他故意停顿,手指划过投影幕布上"长江货运母船"六个大字。幕布右下角不起眼处印着"绝密·特急"的红色钢印,在投影仪的光线下若隐若现。
\n
会场后排突然传来"咣当"一声巨响。陈樾循声望去,只见核潜艇项目调来的年轻工程师林涛正手忙脚乱地捡起掉落的军用水壶。水壶在地上滚了几圈,在水泥地面上留下一道湿漉漉的痕迹。小伙子涨红了脸,用袖子拼命擦拭溅到图纸上的水渍,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活像在抢救什么珍贵文物。
\n
"具体参数在这里。"陈樾按下遥控器,老式投影仪发出嗡嗡的噪音,映出一艘酷似鹰酱企业号的航母轮廓。会场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有人不小心碰倒了搪瓷缸,茶水在图纸上洇开一片茶色的云朵。
\n
船舶研究所的老吴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陈总,这排水量..."
\n
"八万吨。"陈樾面不改色,手指轻轻敲击着讲台,"长江汛期最大通航吨位。"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