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上海产的,直径8厘米的玻璃镜片边缘磨出浅痕,那是1985年父亲帮街坊鉴定粮票时,反复对着光看磨的。手柄缠着圈黑布条,是1980年父亲怕她握滑缠的,布条边缘磨得发毛,却依旧整齐,“父亲说‘黑布吸汗,夏天握着手不滑’”。放大镜内侧刻着“穗禾用,辨真伪”,是父亲用钢针刻的,字迹有点浅,却依旧清晰,赵穗禾闭着眼都能摸到那六个字,“像摸父亲的手,粗糙却踏实”。放大镜下面垫着块牛皮垫,是用父亲的旧皮带改的,“怕放大镜滑,垫着稳,也护着桌面”。
\n
跨年代粮票样本册:赵穗禾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旧帆布做的,深灰色,上面绣着个小粮票图案,是老伴生前帮她绣的,针脚有点歪,却很认真。样本册分五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60年代“紧俏票”(用红绳,当年这类票少,算“硬通货”)、1970-1980年代“地方票”(用蓝绳,每个地区的票面图案不一样)、1990年代“定量票”(用黄绳,按人头定量发)、1993年后“过渡票”(用绿绳,粮票取消前的最后一批)、特殊票种“工种补助票”(用紫绳,体力劳动者多补的)。每枚粮票旁都贴着手写标签,用毛笔写的,字迹工整:“1965.全国通用粮票(叁市斤),王爷爷家当年换鸡蛋的票,票面边角有牙印——是他小孙子饿极了咬的,后来爷爷用这票换了两个鸡蛋,给娃煮了吃;1973.地方粮票(贰市斤),李奶奶的票,背面写着‘换红糖’,当年她用这票换了半斤红糖,给女儿做十岁生日;1985.工种粮票(拾市斤),老郑父亲的票,煤矿工人补助的,当年下井工人每月多补5斤,这票能换3斤猪肉,过年吃;1992.学生粮票(叁市斤),小孙父亲的票,儿子上大学带的,边缘磨得发毛,是儿子揣在口袋里蹭的”。
\n
记满故事的布面本:封面是用老伴的旧中山装布料改的,深灰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别粮票的别针痕——是1988年他穿的那件中山装,左胸口袋总别着枚粮票,后来赵穗禾把衬衫改造成了布面本封面,“这样他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街坊的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李奶奶:1973年地方粮票(贰市斤),要拓票面纹路,背后记她和老伴‘省票换红糖’的故事——当年李奶奶攒了三个月,才省出这票,换了红糖给女儿做生日;老郑:1985年工种粮票(拾市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