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第二样是铁皮盒,分了12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上都贴着妻子写的标签:“黑棉线—缝布鞋”“尼龙线—补皮鞋”“圆头钉—钉鞋掌”,字迹褪色了,他每月初一都会用红笔描一遍,描的时候会小声念叨:“兰啊,今天又要麻烦你看着价目表了,可不能多收人家钱”。盒盖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纸,是小远刚上幼儿园时画的,画着两个火柴人,一个举着锥子,一个拿着针线,下面写着“爷爷和奶奶”,张守义每次打开盒子,都会先看一眼这张画。
\n
第三样是折叠小板凳,凳面铺着妻子缝的蓝布垫,边角磨破后,他用同色线补了朵小梅花,花瓣歪得像小太阳,却是他练了好几天才成的——第一次补时,线总打结,他蹲在摊旁拆了又缝,直到手指捏不住针,现在每次坐下来,他都会先摸一下那朵梅花,像是在跟妻子打招呼。
\n
早高峰时,我摊煎饼的间隙,总看见他低头跟手里的鞋“说话”。王阿姨拎着双藏青色布鞋来,鞋帮内侧开了道两寸长的缝,是孙女表演穿的舞鞋。他接过鞋,手指捏着鞋帮翻来覆去看,指腹蹭过布料的磨损处,说“这鞋是孩子用心穿的,得用棉线缝,软和,不磨脚”。从铁皮盒里挑出和鞋帮同色的棉线时,他会把线放在嘴边抿一下,让线更顺;穿针时,左眼会轻轻眯起来——他有点老花,却舍不得买老花镜,每次穿针都要试两三次。“您放心,中午前给您修好,保证缝的地方比原来还结实”,他说话时,指尖已经捏着针,轻轻抵在鞋帮上,像在找最合适的下针点。
\n
张爷爷遛弯路过,手里攥着把小葱,绿莹莹的,还沾着点泥土。“守义,昨晚拌豆腐剩的,你拿回去给小远做的鸡蛋羹”,张爷爷把小葱塞进他手里,还不忘叮嘱“别放太多盐,孩子小”。他笑着收下,放在小车角落的布袋里——那布袋是妻子的旧围裙改的,现在用来装邻居们给的东西:有时是一把青菜,有时是半个馒头,有时是小远能穿的旧衣服。等收摊时,他会把小葱理得整整齐齐,放进小远的保温桶旁,说“小远爱吃爷爷做的小葱鸡蛋羹,说比幼儿园的香”。
\n
年轻租客小林送来双白色运动鞋,鞋头外侧磨出了浅灰色的印子,是她每天骑车上班蹭的。“张叔,这鞋是我刚毕业时买的,穿了三年,舍不得扔”,小林说话时有点不好意思,手里还攥着包纸巾。他接过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