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草木兵》剧组在青峰山的拍摄渐入佳境,兰草坡的故事却像缠人的藤蔓,在更多角落生了根。
\n
皮埃尔从巴黎传来消息,《草木兵》的拍摄花絮在欧洲艺术圈引发热议,有位意大利纪录片导演专程飞来,想跟拍“中国剧组如何复活老故事”。夏听听把他领到孩子们的“小场记”队伍里,导演望着作业本上的涂鸦,眼睛瞬间亮了:“这是最珍贵的素材!孩子眼里的戏,藏着最本真的感动。”他的镜头里,孩子们追着兰草籽跑,老兵教他们辨别草叶的纹路,老木匠给他们演示如何在木头上刻字,画面像幅流动的民俗画。
\n
沈砚从南疆带回的沙漠沙,在片场成了“魔法道具”。拍“老兵回忆沙漠行军”的戏份时,演员捧着沙罐,沙粒从指缝漏下,配合着秦老用埙吹出的《出塞曲》,监视器里的画面自带颗粒感,像从旧胶片里抠出来的记忆。老戏骨抹着泪说:“这沙里有魂,比眼药水管用。”
\n
罗森演的邮差愈发入戏,有次拍摄间隙,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邮差找到片场。他颤巍巍从布包里掏出摞旧信,说在废品站看到《草木兵》的海报,想起自己年轻时送过的“阵亡通知书”,“有封信的地址是青峰山兰草坡,找了几十年,今天才算送到”。夏听听把信铺在桌上,泛黄的纸页写着“致兰草坡的草木兵,你们的魂,该回家了”,落款日期是1945年。
\n
剧组暂停拍摄,跟着老邮差去寻信里的地址。在兰草坡深处,竟真有座坍塌的草屋,木梁上的刻痕与沈砚带回的“草木有灵,信则永生”木板纹路契合。老戏骨跪在草屋前,把新木枪轻轻靠在梁上,风吹过,草叶沙沙响,像是逝去的英魂在回应。
\n
与此同时,皮埃尔剪辑的跟拍纪录片《中国故事的复活术》在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展映,海外观众被“兰草籽跨越沙漠”“孩子当小场记”的情节打动,评论区刷屏:“原来中国的历史,藏在草叶里,活在孩子的眼睛里。”夏听听团队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有人寄来家族旧照,说“这张爷爷穿军装的照片,该让草木兵讲讲”;有人寄来异地的草籽,盼着“兰草坡能长出世界的故事”。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