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这信里有伤痕文学的痛感,却跳出了控诉的窠臼,用“试错”“扎根”这样的词,把迷茫拧成了向上的劲。
\n
在思想解放亟待破局的当下,这样的文字既是文学的突破,更是对青年精神的唤醒。
\n
恰是《光明日报》该传递的声音!
\n
叶清快步走到街角的公用电话亭,攥着话筒的手心沁出细汗。
\n
拨通报社总机转接文艺部主任时,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主任,我在合肥发现一篇重磅作品!凤阳知青许成军的诗和信,把个体命运和时代变革拧成了一股绳,既有文学性,更有思想锋芒!“
\n
“这不是简单的青春抒怀,是给改革中的青年们立了面镜子!”
\n
“您听这两句,‘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直击人心啊!”他对着话筒念出诗行。
\n
“当前全国都在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作品能给千万青年鼓劲儿,比咱们发十篇社论都解渴。我申请立刻转载,诗配评论,信全文刊发,标题就叫《在变动的时代里扎根生长——青年作家许成军的精神独白》,您看行不行?”
\n
电话那头传来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片刻后,主任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速寄原文,附编者按。算了,电话里直接说,电话费社里报销!”
\n
“这稿子抓得准,这次小叶你立功了!”
\n
挂了电话,叶清望着报上“许成军”三个字。
\n
他摸出钢笔,在报纸空白处写下批注:“文学当为时代画像,更当为青年立心。”
\n
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字迹上投下跳动的光斑,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