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已经有了个体户摆摊,连外滩的海关大楼,都开始挂出“欢迎外资”的标语。
\n
这些,凤阳的麦地里看不到,安徽的县城里也闻不到,哪怕是省会合肥可能也听不到。
\n
这时的上海也是信息的风口。
\n
《解放日报》的社论比别处敢说,外贸局的文件里藏着政策风向,连弄堂里的老太太都能说出几句“经济特区”。
\n
对他这种带着未来记忆的人来说,上海就像个打开的信息库,每一条新闻都可能藏着机遇。
\n
尤其是他写的东西,可能比这个年代更“前卫”。
\n
“前卫”既是机遇,更是风险。
\n
他得找个庇护所。
\n
“你看这个。”
\n
许成军从枕头下摸出本《参考消息》,是钱明托人从县城废品站淘的,上面有篇短文:《上海将试办出口加工区》。
\n
他指着“出口加工区”五个字:“以后这里要跟外国人打交道,要懂经济,懂外语,懂怎么跟世界接轨。”
\n
钱明的眼睛亮了:“跟外语有关?那我考北外,以后说不定能去上海外贸局工作!”
\n
“说不定。”
\n
许成军笑了。
\n
再过几年,上海的外贸系统会像海绵一样吸纳人才,钱明的英语本事,在那里说不定能真正派上用场。
\n
他选择上海有复旦的原因。
\n
但也不只是为了复旦的文凭,更是为了踩在改革的鼓点上。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