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才能作为选人参加铨选,授官通常由九品起,校书郎丶正字以及畿县县尉乃是顶好的官职。
秩满后或是进入守选期,或是通过制科考试跳过守选,再授官才能七八品授,但想获得京职同样很难,有的历官几任都难留京中。
如此一来,十几年便蹉跎而去。与张岱制科一起考试的张仁愿孙子张通儒,就是这一情况。
这个李朏虽然有着宗室的名头,但血脉关系较之李林甫家还要更远得多,所谓南阳公乃是唐太祖李虎的长子李延伯,早在贞观初年便已经罢除宗籍。
所以这个李朏也只是一般的士人身份,开元四年进士及第,到了如今的开元十五年官任从七品京职太常寺主簿便是相对正常丶甚至比较顺利的仕途。
至于张均那种十年间无勋资可称,却能一路平步青云丶官达四品,纯粹就是作弊,张岱顶瞧不上这种人。
县官不如现管,过气的宗室不如当势的宰相。
而如今李朏官职虽卑,但也仍比张岱高了一等。太常主簿职比别司功曹,对于署内官员的表现有监督和评价的权力,同时又负责一部分庶务的安排,也算是在工作中需要频繁接触的一个职位,与之处好关系自然没有坏处。
「家父常谓李主簿宗子内秀丶怀才负能,所患者人未识之,但使时来运转,必能趁势而起丶力佐邦国!」
他向着李朏作揖笑道,但实际上也从没听他老子讲起有这麽一位同年。
李朏听到这话后自是很满意,国朝享国年久,如他一般落魄宗室不知凡几,哪怕已循常途入世,这一个宗室身份仍是最令他们感到自豪的一个标签。
他便也连连对张岱笑语道:「我之前宦游畿外,去岁归朝本意游访时流旧好,却闻你父早已奉节入州宣政,憾未相见。如今竟与其子同署处事,可谓奇缘,来日他归都时,你且告我,必携酒登门丶共觅一醉!」
「若欲觅醉,何待来日?下官虽齿短晚辈,但也盼望能从游时流贤长。适逢今日相会署中,不如此日便共李主簿并诸同僚归坊宴乐?」
这里断断续续又近来十几人,张岱一时间也不能记下太多的名字,总不好将官衙当作自家的会客厅,于是便索性提议归家宴请一众时流。
众人闻言后也都纷纷叫好,正如赵岭所言,太常寺事务可繁可闲,每天其实也没有什麽重要的事务要做,早退一次也没有什麽。
眼下刚刚过了午后,这麽多人一起早退,总要去请示一下长官。在场众人面对大卿崔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