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进士科所要求的押韵的律赋,而是常赋。
张岱脑海中虽然不记得有什麽这一题材的古赋名篇,但他却有他爷爷早就给他打好的小抄了,试问天下有几个能打的?
不过他也终归有点做贼心虚,没敢表现的过于亮眼,于是便装模作样的斟字酌句,好一会儿才提起笔来写上几句。
张说坐在上方见这小子如此模样,还道他没有认真做自己给安排的作业呢,当即便皱着眉头走下殿堂丶来到这孙子案旁俯身略一打量,才发现这小子只是在装腔作势,这才又放心的走向别处,逐一去看看其他考生们答得怎麽样。
人的名树的影,张说文名在外,当他站在自己案旁望着自己答题的时候,众人心内多少有点忐忑局促,担心文辞太劣丶难入张说的法眼。
他们自然想不到这祖孙俩如此下作,大家都在走后门,可他们却已经先抢步进了门里边去,甚至还掩上了半扇门。
这些公卿子弟们虽然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能享受并不意味着就能有效的接收,他们没能入读弘文馆,或是因为家中子弟太多没轮上,但也不排除根本就无心于学。
总之这些人相较参加进士科举的考生而言,诗赋才能整体上还是逊了一筹,尽管这文赋题目没有做更多的要求,但是他们构思写作起来仍然比较慢,除了少数几个下笔如有神,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磕磕绊绊的。
人往往都会迷信家世,但其实优越的家世与个体的优秀与否没有直接的关联,甚至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本身便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些人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心并不像寒门子弟那麽强烈。
这与性格无关,积极进取与自我克制这些素质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恶劳丶热衷安逸享乐,而官宦子弟所拥有的条件让他们天然就比寒门子弟更容易享受到这些。
所以一般除了天赋特别出众之人,世族官宦往往都是一茬不如一茬,哪怕本身还算努力,但最后了不起也就是中人之才,较其父辈相差甚远。
能够传承数代的政治家族,他们所依靠的从来也不是一代代的族人都特别优秀,靠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和把持,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把一个个的庸才捧上高位。
就比如张岱所参加的这一场制科考试,就是家世和资源的体现,如果跨不进这个门槛,连同场竞技的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把握机会丶奋勇争先。
张岱一边感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