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河南岸定位类似的汴州相比,魏州这里所执行的策略简直就是完全相反的方案,而两地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一者则是市井萧条丶物资匮乏,一者则是商市鼎盛丶商品丰富。
趁着船只入泊卸货之际,张岱又向州吏问起相关的政令,得知这一系列的惠商政策正是宇文融入境之后所颁行的。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张岱也不由得感叹屁股决定脑袋,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啊。
他记得之前在洛阳的时候,宇文融的下属丶还有张岱引荐的徐申都提出过类似的思路,希望通过减免关市之徵等惠商政策来活跃商业行为,吸引民间商贾主动将物货向灾区运输,从而解决灾区物资匮乏的情况。
不过这些提议在当时都被宇文融所否决,然而如今其人入州之后却将这惠商政策执行的更加丰富。
免费食宿丶提供仓邸丶减免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哪怕张岱此行不是为的经商谋利,都想运点东西入市销售一番。
之所以前后态度不同,自然是因为宇文融身份发生了变化。之前的他是户部侍郎丶御史中丞,并兼河南河北诸使职,是赈灾的总指挥,朝廷赈灾的政令和人力物资由其一力统之,考虑问题自然也要从大局出发。
可是现在的他各种朝职都遭夺,只担任魏州刺史一职,虽然还有使衔没有被撤除,但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掌握那麽大的人事权力,所以便索性充分发挥魏州的地理优势,通过各种政令将各路行商都吸引到魏州来。
大唐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而不是什麽领土狭小的割据政权,哪怕一地受害甚重,但也可以通过跨地域的资源调度来渡过难关。所以任何以区域性的视角来解读唐代各种问题的尝试,都注定不得要领丶偏颇狭隘。
当宇文融失去了统筹全局的权柄能力后,立刻便利用手中现有的职权来尽可能多的吸引人事资源向其靠拢。
其各种惠商政策看似放弃了数量不菲的关市之税,但所获得的却更多,各地商贾争相输货于此,使得遭灾后的魏州仍然物资充沛,物价也能保持平稳,维持了整体局面上的稳定,同时拥有了极大的潜力和运筹空间。
说句不好听的,两岸这些舟船店肆中的商货真的是那些商贾的吗?谁有权丶谁有枪,就是谁的!现在不抢你是因为不需要,局面真要到了那一步,事用谁教?
因为魏州境内商贾云集,张岱一行的到来也没有引起什麽轰动,魏州州府更加无有表示,只有他一个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