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修行人越修人生路越窄,越修心里越麻木。
他以为自已念的是佛,其实招来的是魔。
经和咒,不要随便念。
如果不会分辨的话,就读最基本的《金刚经》、《心经》、或《道德经》、《清静经》等就挺好。
经是路径、是主干、是道路的说明书。
没必要贪图太多的经。
就像之前写的佛学院的案例一样,经书读得太多了,无数的条条框框都把自已捆住了,人会离道越来越远。
有几本经典的经书,给我们讲一下路在哪里就好,剩下的是去让,而不是一直学一直学。
路(道)是走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佛教把开悟的状态,称之为“到彼岸”。
想要到达一个地方,得“行”才行啊。(第一个行,是行走的行)
就像个笑话说的:请问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出来”啊。
(
)
好多人除了自已念经,就是劝他人念经,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事儿是一点儿都不干,美其名曰“不贪”。
如果我们有能力搞到很多钱但不去让,主动选择过着恬然自得的平凡日子,这叫不贪。主动的,有选择权。
但如果自已一无所长,没能力赚到钱,不得不过着清贫的日子,那不叫不贪,那叫迫不得已。被动的,无可奈何。
虽然两者在表相上,可能都是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内在里却有着天壤之别。
有选择权的人,内心是富足的安逸的。
没有选择权的人,内心是局促的假清高的。
这两种不通的心态,对修行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就像丹霞烧佛那个小故事,“选择不烧佛像”,和“一定不能烧佛像”,两者相比,后者的心是被禁锢的,是不自由的。
要想自由,必须要有选择权。
前面讲过,64卦里唯一的一个全吉卦是谦卦。
谦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山。
有而不显,才叫谦。
前提是得“有”。
有,才谈得上选择权,才谈得上要不要谦虚。
如果像只鸵鸟一样,一头扎进经书里,那不是修行,而是逃避。
在“谦”之前,我们得先“有”。
有健康的l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