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产能紧缺问题感到非常的好奇跟困惑。
星视通讯电子不是也在秣陵进行产能大扩张吗,虽然规模比鸿盈工业园要小一些,但这一年时间在相关方面也是实打实有二十亿港元追投进去,怎么还会出现产能紧缺的问题?
萧良略作解释,大家恍然大悟之余,都禁不住有些酸溜溜了:郑仲湘过来哪里是来感谢的,明明是来炫耀的。
萧良肚子里暗笑不己:
要是在这样的市况跟业绩预期强烈对比下,星视电讯,又或者幕后的郑家决定进一步追加投资,整件事才叫完美。
此时的中国可以说正迈入营销为王的全盛时期了,央视标王的概念也是一炒再炒,再叠加民族意识的崛起,以及对海外品牌“入侵”的自发抵触,国产或者说民族品牌的崛起,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这些年来也踊现出一大批饮料食品酒水以及家电、服装类的民族品牌;新鸿臣就是这个时代最为直接的受益者。
移动通讯市场,有国产品牌的崛起,也完全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何况国家为了扶持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这几年连续出台各种扶持政策,甚至不惜大幅收缩外资品牌进入的窗口,放缓对外资品牌手机入网许可证的发放,明确每年新投放市场的机型,国产品牌占比要达到多少。
在这种受保护的环境下,国产手机品牌迅速崛起,甚至一度占据国内移动通讯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是前世都发生过的事情,萧良怎么可能会大惊小怪吗?
然而兴高采烈的郑仲湘所意识不到的,就是在国产手机骤然走向繁华之际,衰败的阴影也随即笼罩而来。
一方面是规模骤然放大的国产手机市场,吸引国内更多的竞争者粗暴杀入,加剧中低端市场的内卷。
另一方面是国家进一步放开对国际通讯巨头的市场进入限制,摩托罗拉、诺基亚、现代、三星等知名厂商,看到中国大众消费市场的持续高速增涨,为了弥补在国际市场的损失,彼此除了在中高端手机市场拼命厮杀外,还纷纷大举进军他们之前不屑的中低端千元机市场。
多重因素叠加,国产手机厂商就过了一两年的舒坦日子,很快就陷入为生存而挣扎的困境之中。
而到零五、零六年,三五百元一只甚至更为廉价的山寨机,像蝗虫一般吞噬低端市场,则成为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临终前的噩梦。
萧良会在意姓郑的得意一两年吗?
他巴不得姓郑的或者郑家在噩梦来袭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