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在淮扬三地,朱总管的形象和他所推行的新政,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如果他能一直将这个势头保持下去,那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新政给华夏带來的都不会是灾难。
至于朱总管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到如今,刘伯温已经不愿意去推想了,一则他发现自己先前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二來,他的年纪要比朱重九大许多,只要不出意外的话,至少不会走在朱重九后头,那也就意味着,他这辈子永远不会看到那些推算出來的灾难情景,根本沒必要操儿孙辈们才该操的心。
抱着这种想法,刘伯温的心态就彻底通达了,为万世开太平,那只是一种理想,非大圣大贤根本做不到,刘伯温现在的目标不敢放那么高,他只想尽可能地辅佐着朱重九,结束眼前这个乱世,让黎民百姓得到喘息。
也许朱重九一统天下后,所推行的新政,会让许多人,包括刘伯温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内,感到不太舒服,与古圣先贤们所推崇的五代之治,也背道而驰,但它毕竟也是一种秩序,总好过沒完沒了的持续混乱。
所以此番辅佐朱重九去会见脱脱,刘伯温心中暗暗发狠,要给淮安军,给自家主公,赚取最大的利益,朱重九是他见过所有群雄当中,到目前为止最有希望重整江山的那个,刘伯温相信在自己的全力辅佐下,将极大地加强这种希望,加快江山重整的过程,而现在每给淮安军,给自家主公争得一份利益,将來就会变成十份,百份,甚至千份,自己和自己的后人,也能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回报。
至于这样做,对脱脱和其他人是否公平,谁在乎,两军相争,无所不用其极,敌人输得越是惨重,自己这边的胜利才越辉煌。
春风得意涛声急,帆影如翼入云霄,只用了一天一夜功夫,淮扬三地就被甩在了身后,舰队从淮安城下进入黄河,然后逆流而上,朝行夜泊,又走了三天半多一点,便靠上了徐州北面的码头。
与先前经过的高邮、淮安两地相比,徐州城完全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才下午申时光景,城北靠近黄河的地段,已经很难再看到人影,刚刚返家的农夫们,都本能地将自家的开荒点远离了河岸,甚至连城西城东原本最金贵的郊区地段,也鲜有人问津,一直到城南四五里处,土地上才重新出现了开垦痕迹,但匆忙补种的麦田也连不成片,一块一块的,像膏药般糊在荒野间,看上去愈发地凄凉。
由于城市刚刚恢复秩序,根本沒有什么特色产出,过往船只,也很少在城北的黄河码头上停留,而是直接进入运河,继续全速向北,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