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它能调动写作者的激情和智慧,这种自我愉悦在我看来也应当得到重视。
此外,我们也可看到,对王小波和王朔而,幽默也有各自不同的质地,他们对待幽默上也呈现了许多的差异:王小波和王朔写作的主体俱是边缘人,他们都过着一种在制度体系之外的边缘生活,但王小波那里,他们是知青,诗人,历史学家,知识分子;而王朔笔下则是多少带有些痞气、游离在体制之外的都市青年。所以,王小波的幽默中便带有了知识分子气,它不单单指向生活的平面,更多地有机智和审视的意味;对王朔来说,他的幽默则更强调平民化,带有生活的原生汁液,也有着相当的痞气。此外,王小波的幽默是整体性的,从始至终,这种幽默都贯穿其中,在他笔下所有人物都遭遇着一种严重荒谬和虚构意味的情境,并且,处在这一境遇中,你即使知道它的荒谬可笑也无能为力;而对王朔来说,幽默是局部的,他的故事整体是生活的具体和现实,在他的故事里,没有人和事超越日常生活的逻辑,幽默感来自于叙述语调,来自于人物的对话,来自于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王朔的幽默多数可算是信手捻来,它取自生活中的北京市井语,可以不做特别的改造,而王小波的幽默则可看到机心,看到他思考的注入。王小波的幽默更本质化一些,它的指向多重,方式也显得更为多样。康德的“妙语解颐”,黑格尔的“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说的,应当是王小波的这一类型。
他们两个,都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植入了属于自己的物种。
电影《顽主》的三位主角,从左至右分别是葛优、张国立、梁天。该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同名,由米家山指导,于1989年上映,是中国贺岁类电影的开山之作。
e
在文章结束之前,我想谈一下幽默的格,我不再保证我的看法中不包含傲慢与偏见。我认为,在文学(或扩大一下:文化)中,幽默的格是有高中下之分的,是有高端和中端和低端之分的。高端化的幽默应该算是一种哲学或者美学,“她敏感于世界的无可解救的对立、不谐和荒谬,却超然地报以谑笑与同情的双重感情”(李静;《幽默二十二讲·序》);高端化的幽默,应当更多地体现智慧智识,经得起反复回味,而不单单是一种语艺术;高端化的幽默,应当有它的丰富的深刻,而不停留在滑稽、贫嘴或刻薄尖酸的平面上。高端化的幽默,具有强烈的自由性质,有着某种的内在力量。这,应当是幽默的趋向之一。
威廉·康格里夫在写给丹尼斯的一封论喜剧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