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有理,先做大蛋糕再说。
他想了想,嘱咐道:「要和领导们聊聊这个电气化在车上的具体都什麽表现。」
俞兴「嗯」了一声:「之前台上聊了很多,基本就是通过电子化丶集成化和软体化的实现路径。」
朱泽辉颔首:「噢,我刚才没注意听。」
俞兴和朱主任已经很熟,开了个玩笑:「那得好好听。」
朱泽辉连连点头:「我好好听,你好好做,咱们把这个临港新能源搞起来,别人不看好,咱们自己得争气。」
俞兴肯定是好好做的,反倒是担心主任能不能好好的。
碳矽集团在公共关系方面比较迟缓或者说被动,盖因为,有时候确实不清楚能接触到的到底能不能可持续发展,那就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搞自己的研发和项目。
临港本地对增程器项目成功获得支持之后的类似操作很有热情,但俞兴保持的是克制的热情,倒是在晚上接到李一帆电话的时候提了一嘴,意外发现这位也挺上心。
「我晚上吃饭的时候聊了聊,雷射雷达这种就算入选,扶持资金也不会太多。」俞兴谈到得到的反馈。
雷射雷达这个方向还没有实际的论证,听起来也不如增程器踏实,从理论到商业化的进程必然要很长时间,所以,还是得依赖于市场化的资金。
「俞总,咱就要一个名声,有这样的名声也好招人啊。」李一帆热切的说道,「孙恺在斯坦福这几天也找人聊了聊一起回国做雷达的可能性,但效果不好,我觉得要是能有个这样的名头,可能会更好招人。」
俞兴觉得有道理,但想着这种事申请的流程,笑道:「非要名头的话,也好弄啊,回头我找人成立一个似是而非的什麽『华夏新能源产业扶持基金』,别人也分不出来,反正钱是实打实的。」
李一帆:「呃……」
听起来是有些歪门邪路了……
俞兴在电话里听到对方的反应,觉得毕竟还没那麽熟,连忙找补了句:「孙恺那边招人效果不好是吧,那你就让他说,雷射雷达项目正在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密切接触,有很大希望获得支持,这不就行了?我们确实在接触嘛。」
李一帆觉得这种程度的歪邪就很容易接受了。
他挂断电话便立即与孙恺商量,但刚把话说一半就被对方激动打断。
「正在密切接触?能拨多少钱啊?这都要走什麽流程?」孙恺很开心的询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