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不希望燕王府万众瞩目,但她反对的是这种在她看来百害而无一利的瞩目方式,这一路上,她已不知劝了多少回。
“益处与否,在于眼光长短。”李想的目光似乎穿透了车厢,望向了更远的未来,“就像我们那些作坊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被世人斥为‘奇淫技巧’,于我燕王府的清誉似乎无补。”
“但放眼长远,于大唐社稷的裨益却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蜂窝煤、鲸油灯,还是四轮马车、炼铁高炉与水泥,哪一样不是在为大唐的根基添砖加瓦?”
“我们身在大唐,未来无论如何,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度,对我们而,有百利而无一害。”
“古人云,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我所愿,便是让这大唐,终有一日能成为天下万民皆向往的乐土。”
……
演讲之道,皆有章法,李想前世甚至为此耗费不菲,专门学过其中的门道。
那几日价值不菲的课程,让他牢牢记住了一个屡试不爽的经典框架:致谢,回顾,展望。
这三个词看似平淡无奇,可细细想来,世间绝大多数的演说,无不遵循着这一脉络。
无论是君王的新年贺词,还是朝堂的议事陈,乃至寻常集会的发,其内核都离不开这三板斧。
当然,根据场合的不同,这三部分的权重也会天差地别。
譬如君王的贺词,往往以寥寥数语的祝福与感谢开篇,随即便是大段的过往回顾与对未来的期许。
又如领奖时的感,则会用大量的篇幅感谢天,感谢地,恨不得将世间万物都致谢一番,最后才简短回顾,并用几句话展望未来。
今日,李想登上观狮山书院的演讲台,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地运用起了这个套路。
“看到今日连过道上都站满了诸位,本王心中既感荣幸,也怕辜负了大家的这份期许。在进入今日的主题之前,请允许我先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你们的热忱,让我对接下来的分享充满了信心。”
“观狮山书院能有今日之盛景,离不开圣上的鼎力扶持,离不开满院教谕的呕心沥血,更离不开在座每一位学子的勤勉不辍。”
李想话音刚落,宏大的演讲堂内瞬间万籁俱寂。
不少学子已然取出了纸笔,准备将接下来的内容一一录下。
说到这笔,就不能不提那新出的铅笔。
此物虽看似没什么玄妙,却是格物书院下辖工坊的得意之作,一经问世,便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