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都难及观狮山书院的冰山一角。
“此大善!研究生院究竟能有多大成效,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让那些已在书院苦读三年的学子们,能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钻研,怎么想都绝非坏事。”
长孙冲的提议,虽说有失颜面,但郑海并非那种迂腐守旧、只知吟诵“之乎者也”的老学究,对于“师夷长技”这种务实的做法,他没有丝毫抵触。
事实上,渭水书院的这种全面效仿,恰恰是李想乐见其成的。
他深知,想要凭一己之力来推动整个大唐的教育革新,无异于痴人说梦。
倘若各大书院都能以观狮山书院为蓝本,那么他的宏愿便能更快地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再说了,读书人之间的事,那叫“借鉴”,怎能算是抄袭呢?
……
观狮山书院今日捷报频传,满院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热闹得如同佳节。
然而,身为山长的李想,却在此时被一纸敕令召入了巍峨的大明宫。
“想儿,你那观狮山书院,今科的表现着实令朕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是远超朕之所期。”
李世民身为九五之尊,对科举的结果自然了如指掌。
观狮山书院能在明算、明医两科独占鳌头,他并不意外。
可连向来由世家子弟把持的明经科与进士科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这便非同寻常了。
无形之中,国子监的风头已被彻底盖过。
“父皇谬赞了,天道酬勤,此皆学子们寒窗苦读、孜孜不倦的结果,微臣以为,实至名归。”
李想一时有些捉摸不透李世民召见自己的真实意图,但不论何时,为自家书院的学子们脸上贴金,总是没错的。
“科举取士虽已推行二十余年,进士的身份也日渐贵重,但放眼朝堂,科举出身者终究是凤毛麟角,且多屈居于下僚。”
“朕本欲将这批新科俊才直接擢入各部要司,只是之前朕让张阿难探问了一番,朝中的反对之声竟是此起彼伏。对此,你可有何高见?”
这大唐天下虽姓李,可李世民也非事事都能乾纲独断。
盘踞在长安的门阀世家,遍布各地的豪族乡绅,其影响力根深蒂固,一旦新政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推行起来便会举步维艰。
“父皇,既然难以融入旧的体系,何不为他们开创一方新的天地?若将进士们安置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