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还能接受,毕竟近几年的国库岁入确实年年攀升。
可一口气暴涨三成有余,创下十数年来的新高,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回禀唐尚书,关键在于商税。”徐景不卑不亢地答道,“商税的涨势,远超你我想象。”
“您应该清楚,朝廷新设教育部,户部依旨拨付的款项一到位,整个长安城,大型书院就冒出了十几家。”
“这还不包括那些规模稍小的蒙学、小学,若是将所有正在兴建或筹建的学堂都算上,数目恐怕要破百。”
徐景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幸亏来之前下足了功夫,否则被顶头上司当场问住,那可就糟了。
在这官场之中,最怕的就是一问三不知,那会让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给人留下一个无能的印象。
“兴建学堂和商税猛增,二者有何干系?”唐俭并非经济科班出身,尽管勤勉,却对这其中盘根错节的联系不甚了了。
“大人,此中关联甚大。就拿观狮山书院扩建研究生院一事来说,占地五百亩,要兴造无数楼阁馆舍,还要铺设地下水道、平整土地。”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要雇佣成千上万的民夫工匠,更要采买堆积如山的水泥、沙石、青砖以及各类营造工具。”
“这一动,整个长安城的百业都被盘活了。物料的需求暴涨,导致运货的四轮马车都供不应求,价格一日一涨。这些买卖往来,哪一笔能离得了商税?”
“甚至有许多商号,货还没出坊,订金一到手,便主动将税款一并缴了上来。我朝商税虽只是十取其一,看似不多,但架不住这般海量的交易。”
“如今,商税总额已然反超农税,成为国库岁入的顶梁柱。下官斗胆预测,待到三月,税赋总额还会再攀新高!”
随着徐景条理分明的剖析,唐俭脸上的疑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震惊与恍然的神色。
“原来如此……都说燕王殿下有神鬼莫测之能,能点石成金,今日方知此不虚。”
“当初户部要拨出一成税赋充作教育经费,老夫心里还有些微词。”
“如今看来,这笔钱不过是在市面上转了一圈,最后不仅分文不少地回了国库,还带回了更多的利钱。这手段,老夫是彻底服了。”
唐俭心中五味杂陈,自己这双眼睛,又一次看走了眼。
看来,今晚回去,是该找那个从观狮山书院毕业的儿子唐同人,好好聊一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