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给大伙儿说一段与咱们长安城眼下最热闹的大事息息相关的新段子!”
味之精酒楼里,郭云鹏的说书声望,已然不输于在五合居开讲的师父郭得刚。
这对师徒,已是长安城说书界的两块金字招牌,每日都有不少富家翁为了听他们的书,特意光顾味之精或五合居。
对这些不差钱的主顾而,两家酒楼的饭菜价格再高也算不得什么。
“话说咱们的燕王殿下,深感天下读书人太少,寻常百姓识字的更是寥寥无几,于是特地奏请陛下,设立教育部。”
“殿下还提议,由户部每年拨出一成的赋税,作为教育专款,用以在咱们大唐各州各县,兴建书院、小学,广开蒙学……”
郭云鹏能在短短一年内声名鹊起,追上师父的脚步,诀窍就在于他总能将最新的坊间热闻编成段子。
从当初的棉花推广,到如今的教育新政,无一不是如此。
“想必各位也都听说了,就在今年开春之前,长安城里有名有姓的书院,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无非就是观狮山、渭水、曲江和国子监那么几家。”
“可如今呢?贞观十六年才过去不到俩月,城里的书院已经冒出来十五所以上,听说用不了多久,二十所都打不住!”
“这满城大兴土木建书院,除了家里有娃儿正上小学的,是不是多数人都觉得,这事儿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至少眼前是这样?各位,果真如此吗?”
郭云鹏几句话就勾起了满堂食客的好奇心,原本嘈杂的大堂渐渐安静下来,目光都汇聚到了他的身上。
“要我说啊,这建书院,跟咱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
“往远了说,谁家没个子孙后辈?谁不盼着他们能多识几个字,将来有出息?”
“再往近了说,这么多书院同时开工,长安城的工匠、力夫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到处都缺人手。”
“这对咱们找活干的百姓是好事,工钱眼瞅着要涨;可对那些需要雇人做活的东家来说,这用人的开销,可就要凭空多出一大笔了……”
郭得刚的评书早已是长安城里各家酒肆说书人争相模仿的范本,而他徒弟郭云鹏的风格也一脉相承。
教育部成立、一成赋税兴教、广建书院这些本就是百姓街谈巷议的焦点,如今经由说书人的渲染和各家报纸的连日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彻底引爆了全城的话题,成了长安城近来当之无愧的头版头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