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在所难免。
但只要运转数年,各家书院的实力高下与特色专长便会自然分明,到那时,学子们选择报考时,心中也便有了一杆秤。
“照您这么说……我作坊里那些专攻新技术的老师傅,也能去书院当先生?”
金太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让他们领着学徒,在书院里琢磨新门道?就说阿牛特殊钢作坊吧,那儿的好些师傅天天都在试验新钢材的配比,这要是能搬到书院里头……”
听到王富贵这番筹划,金太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他很清楚,自己这点家当在长安城虽算殷实,可与燕王府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
王富贵代表王府而来,断然不会在这种事上坑害自己。
更何况,他能有今日的地位,本就是王富贵一手扶持的结果。
“当然可行。朝廷为此专门出台了扶持之策,兴办学堂的土地,几乎可以说是白送。至于营造和维持学堂的开销,新成立的教育部会派专人前来评估,而后下拨钱粮补贴。这笔补贴,至少能帮你承担一半的营造费用。”
想让牛耕地,就得先喂饱。
李想的行事准则,向来不是空口说白话。
“教育部的钱,当真能落到我们这些商贾的头上?”
金太的这份顾虑,实属人之常情。
朝廷就算拨下金山银山给教育部,他们这些寻常坊主开办的学堂,能否从中分得好处,谁心里都没底。
“这点你大可放心。燕王殿下已经举荐了晋王殿下出任教育部的部长,副手则是许敬宗。有这两位在,绝不可能发生你建了学堂却一文钱都拿不到的窘境。”
“部长?为何不称尚书?”
金太自然清楚晋王李治和许敬宗与燕王府的深厚关系。
由这二人掌管新设的教育部,他悬着的心顿时放下了大半。
明眼人都看得出,李治这个部长只是挂个名头,真正主事的必然是许敬宗。
“六部尚书的份量人尽皆知。教育部刚从礼部脱离出来,品级定得太高,恐招非议,反而不是好事。再者,为了凸显其特殊性,部内的官职也不会沿用六部旧称,而是启用一套全新的名号。”
王富贵作为李想的得力臂助,知道的内情远比旁人多。
他若对自己要推行的事情都一知半解,又如何能说动这些坊主们踊跃参与,共同来分享这块肥肉,总不能让这笔教育经费最后全流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