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详尽的章程来。”
长安城里但凡有点门路的人,嗅觉总是格外灵敏。
朝堂上的一丝风吹草动,都能被他们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陛下设立教育部以统管天下文教的风声才刚刚透出,城中权贵们便已闻风而动。
一时间,林林总总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无不摩拳擦掌,瞄准了那笔即将下拨的教育款项。
毕竟,传闻中那可是一成国库税收的巨额资金,这块肥肉,谁不想分一杯羹?
“殿下,《大唐日报》的进项这几日倒是涨了不少,可版面上刊登的,清一色全是新办书院延请师长的告示。”
骆宾王拿着报样,眉头紧锁,“长安的书院,一夜之间仿佛多出了几十家,这股风潮来得蹊跷,恐非善兆。”
李想对此却见怪不怪。
“春闱过后,朝廷推行教化新政便会是定局,设立教育部,划拨专款,也都在意料之中。”
“朝廷对民间兴学素来鼓励,新政伊始,为了尽快铺开局面,对私学和官学的经费支持标准想必会一视同仁。”
“办学堂从一桩清苦的事,变成了有利可图的营生,他们自然趋之若鹜。”
李想深知这些世家勋贵的盘算,利用朝廷的经费来壮大自家门楣,固然有其私心。
但他话锋一转,继续道:“可你换个角度想,若凡事都由官府亲力亲为,要建起遍布全国的书院,得耗费多少人力与光阴?”
“如今放开这道口子,让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哪怕其中掺杂了些许私货,良莠不齐,但至少能让书院的数量在短期内激增。”
“这对大唐而,是解决了有无的根本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书可读,哪怕只是粗通文墨,其深远意义也无可估量。至于教得好不好的问题,那是下一步才要精雕细琢的事情。”
“可……这岂非纵容他们中饱私囊,挖朝廷的墙角?”
骆宾王的书生意气未消,仍有些不忿。
“看你怎么看了。若只盯着钱袋子,确实是朝廷出了钱,他们得了利。但从大局着眼,朝廷的目的本就是兴办教育,现在有人愿意主动把场地、人手这些麻烦事都揽过去,官府只管出钱就能把学堂立起来,何尝不是一种省心省力的办法?”
李想的一番话让骆宾王陷入了沉思。
一旁的刘谨则眼睛一亮,顺势进道:
“王爷,既然如此,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