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卢韶不紧不慢地道:“兴办教育,于国而自然是功在千秋。但于我等而,是福是祸,全看这教化之权,究竟落入谁手。”
“试想,若是各州府官学的师资皆出自我等门下,那么教出来的学子,将来心向何方?这岂非是为我等家族培植势力,根基反而愈发稳固?”
“可反过来,若是让燕王一手掌控,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哪里还有我等的立锥之地?”
这番话的深意不而喻,便是要联合各家之力,反过来将这即将遍地开花的新式官学尽数收入囊中。
若传道授业者皆为世家之人,那培养出的满朝栋梁,自然也都将是世家的门生故吏。到那时,五姓七望的地位将前所未有的显赫。
“掌控官学,此计甚妙。可在我等根基深厚之地尚可图之,至于其他州府,我们如何插手?名分何在?燕王心思缜密,绝不会坐视我等轻易得手。”
崔庆素来谨慎,在李想手下吃过苦头,不敢有丝毫轻敌之心。
“崔兄多虑了。”卢韶胸有成竹地说道,“家师孔颖达执掌国子监,监中近万学子,大半为世家子弟。国子监本就是我大唐教化之首,如今朝廷要新设教育部,我们何不顺水推舟,上奏以国子监统领之?”
“再由监中派出教谕、监生,前往各州府筹建官学,名正顺,谁能非议?如此一来,那些看似不可能之事,不就尽在掌握之中了吗?”
卢韶庆幸自己高瞻远瞩,为他请了孔颖达当族师。
孔颖达虽非长安城里经学第一人,但凭借孔子第三十一世孙这块金字招牌,他稳坐国子监祭酒之位,在长安文坛拥有非凡的话语权。
若能请动他出面,去争夺新设的教育部各个职位,胜算无疑会大增。
“卢兄不妨一试,但我总觉得,那位燕王殿下手段莫测,恐怕不会让我们轻易得手。”崔庆对李想的行事风格越发感到难以捉摸。
“好,我们分头行动。燕王此举,是想刨我们世家的根,陛下嘴上说着要商议,心里恐怕早就准了,诸位切不可再袖手旁观。”
王安与李想的恩怨是陈年旧事,可即便他平日里修养再好,每当提起李想的名字,也总会压不住火气,语间充满愤恨。
……
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观狮山书院内却是一片火热,无数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正在埋头苦读。
贞观十六年的春闱近在眼前。
如今科举出身的进士地位水涨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