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足够高,或利益足够大,自有大儒来辩经。
就像作者这个臭写网文的,本来就是混口饭吃,写点自己喜欢的和一部分读者爱看的东西,但是群体庞大了,赚的钱多了,受众广了,网络文学就走进大学课程了,甚至都能被纳入到各种文学奖里了。
因为三本仙道的书籍都是用这种大白话的形式编撰的,以王延庆为首的不少机灵的大臣,都开始学习用这种方式写奏摺,效果不错,受到了张承道好几次称赞,朝中文风顿时争相发生变化,也不玩什麽用典丶意象了,翰林院的几个学士都写了什麽「俗言白话论」来称赞这种行为。
其中有一个姓裴的年轻翰林,叫裴昭,因为殿试时年轻俊俏,名字还好听,就被点为探花,丢进了翰林院。
裴昭出身其实比较敏感,是金城郡裴氏。
周国复立以后,金城裴氏二分,一部分迁去了陇西,一部分留在了金城郡。
陇西裴氏附从李氏丶王氏造反时,出身金城裴氏的驻守龙支城的守将裴将军差点吓得以身殉国,好在上面压根儿没有追究的意思,让他每回收到陇西裴氏那边儿的信,看都不敢看,原封不动地都往上送了去,以示清白。
那些脑袋空空的世家勋贵不明白仙道意味着什麽,金城裴氏作为武将出身,那可是再明白不过了。
秦晋二地之变,是不可违逆的。
仅仅一个大宗师就能谋一国,而大宗师在那位陆地真仙手中,只怕还撑不过一招!
连那位「神仙」收的徒弟,修习仙道短短几个月,就能一招打败宗师,那大宗师又算得了什麽!
造反?
不过是带着十三个县的人陪葬罢了!
裴翰林出身金城裴氏,武道修为并不低,当初殿试被点为探花时,就已是六品的武者,后来周国变成了白石仙宗,他跟着蹭过几次「仙食」,成功突破到了五品。
不到而立之年,就能这个品阶,已堪称年少有为了。
只不过裴翰林一直韬光养晦,没有往张承道跟前去凑,所以也就一直当着翰林,只怕张承道都对不上裴翰林的名字和职位呢!
但裴翰林其实并不是毫无野心,他的野心不在朝堂之上,而在仙道。
「你阿大呢?」
裴翰林的发妻是杨氏,两人从小一起玩到大,又都曾在太岳剑宗修习过武道,算是青梅竹马,早些年裴翰林还曾被先入武道的杨夫人压着打过,是以杨夫人在家中对裴翰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