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一年种两季水稻。闲了还可以辟做菜地,能种的瓜果种类也多。咱地里结的甜瓜、西红蜀,你不也没少吃?”
“可是咱家不能种花生,花生剥了壳炒仁,”唐小山响亮地吸溜一下口水,“咯嘣香!”
“这皮猴就是眼饥,尽瞅着吃的,”唐李氏取笑儿子,“真给他做旱地的活,大太阳天掰蔗衣,汗水流到被蔗衣割破的伤口上,又痒又疼,看他叫不叫苦。”
“孩子还小,没知道好歹,”唐周氏也帮腔,“当初我从周家村嫁到老唐家,哎哟觉得水田真是好,地里肥,出息多,除了定头日子赶趟收割插禾,旁的时候活儿也没有旱地累。”又忍不住对小辈感慨,“小山你以后好好做活,身后多的是红火日子。你跟你哥是赶上好时候了,你爹娘给你们挣下了多少水田哟!”
谈话间已经望见周家村的村口。车上坐着的唐周氏略有些激动,屡屡扯了袖子揩眼角,絮叨叨地跟大家当年如何如何。
进了村,唐大山因送过周南生,已经认识路,也不用唐周氏指点。反而是老人,东瞅瞅西看看,口里“变了,变了,认不出来了。”
道上遇到的人也多是不认识的,只是好奇瞧着他们一家,猜测是谁家的亲戚。偶有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头,与唐周氏彼此打量许久,才恍然大悟道:“这不是周家的七妞吗?”又呵呵笑着道,“七妞变老了。”
唐周氏在板车上与老头打招呼,闻点头认同,“你蒙大头还要老,你看我还有几根黑头发,你那头发,不就跟蚕茧抽出的丝一样白了?”
不提唐周氏路遇故人的唏嘘,一行人走了没一会,就迎面碰上前来接人的周南生。
跟救人那日衣裳脏湿的狼狈样不同,他今天看着颀长整洁,其实不过是一个乡村青年,唐荷却看他隐隐也有两分风流的意味。
“姑奶奶。”周南生笑着迎上他们,与众人打了招呼几句路上辛苦的话,就在前给他们带路。“爹娘都在家里等了,看着时辰看不多,着我出来望路,正好就碰到你们进村。”
周家村背靠牛头山,村庄沿着山脚缓缓升高的地势而建,故村道就是一条长长的坡。唐李氏怕儿子辛苦,早在进村时就下了车,远远望见周南生来迎,还帮唐荷又扶了发鬟银钗,整了衣衫。唐荷只当她走亲戚讲究,一点没多想。
“到了。”周南生出声提醒。前面不远一户院门前站的中年汉子正是周家舅舅,他身旁站着其余家眷,一个看着比周南生稍大些的年轻后生得了吩咐,点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