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吧。”
沈佳怡眼睛一亮,说:“有道理,不过这样对手的技巧要求肯定很高。
而且你看这鱼线,好像很细,古代又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鱼线材料,他们是用什么做的呢?”
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壁画上垂钓者手中的鱼线。
虽然画面模糊,但还是能看出鱼线很纤细。
王晓宇猜测道:“说不定是用蚕丝或者马尾毛做的。
蚕丝很坚韧,而且很细,马尾毛也有一定的韧性,都可以用来做鱼线。”
沈佳怡想象着古人用蚕丝或者马尾毛做鱼线的情景,不禁感叹道:“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
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居然能想出这么多办法来钓鱼。”
接着,他们又开始研究古人钓鱼的饵料。
壁画上没有直接画出饵料的样子,但沈佳怡推测道:“古代生态环境好,河里肯定有很多小鱼小虾,他们会不会用这些小鱼小虾做饵料呢?”
王晓宇补充道:“也有可能用蚯蚓,蚯蚓是万能饵料,很多鱼都喜欢吃。
而且蚯蚓在土里很容易找到,获取也比较方便。”
两人一边讨论,一边在壁画上寻找更多的线索。
他们发现垂钓者旁边的地上放着一个竹篓,虽然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但可以猜测可能是用来装鱼的。
沈佳怡笑着说:“看来古人钓鱼和我们一样,也有专门的工具来装鱼。
不知道他们钓到的鱼和我们平时钓的鱼是不是一样的。”
王晓宇说:“敦煌地处西北,古代的河流里可能有一些特有的鱼类。
说不定他们钓到的鱼我们都没见过呢。”
说着,他拿出手机,想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古代敦煌地区的鱼类资料,但洞窟内信号不好,没能成功。
这时,讲解员注意到了他们专注的样子,走过来问道:“两位对这幅壁画上的垂钓场景很感兴趣吗?”
王晓宇连忙点头,说:“是啊,我们觉得古人钓鱼的方式很有意思,想研究研究他们是怎么钓鱼的。”
讲解员微笑着说:“你们很有探索精神啊。
其实,古代钓鱼的方法和工具确实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钓鱼不仅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朝代,钓鱼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讲解员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