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4面,我们讲丁二:开显真实。
\n
大乘佛法是把修学大分成两块:一个叫做根本法门,一个叫枝末法门。根本法门是谈我们生命的安住,云何应住?就是说你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你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做这件事情?就是安住。
\n
你站在善良的角度追求善法,这是一个概念;你站在出离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这又是一个概念;你站在清净心,无所得、无所求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个人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本法门就谈到安住的问题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才有所谓的枝末法门,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忏悔业障,对治爱取。那么,你最后到总收尾的时候,成就的速度快慢,你的精进就是看对治法门;你最后到达目标的时候的结果,分出好坏就是根本法门。
\n
举一个例子,《楞严经》上说你这个因地发心,如果错了会有什么后果?说你拿这个沙煮了半天,它只有一个结果叫做热沙,你不可能把沙煮成饭,因为你的本质是沙。要把它煮成饭,你必须要找到米,米是饭的因地。说你要成佛,你得掌握成佛的密因——如来密因,为什么《楞严经》叫如来密因?依止如来密因,你才有资格谈修证了义,成就自利的功德;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利他的功德。如果找不到因地,你不可能修证了义,也不可能成就菩萨的六度万行。
\n
所以,如来密因是整个《楞严经》的根本思想,叫做安住。就是你必须找到米,才可能煮出饭,不管你煮的快、煮的慢;只要找到的是沙,你就跟成佛不一样了,你因地就不一样。成佛的因地,它的概念就是无所得、无所求、无所住的一念离相清净的心性,这个是整个大乘佛法共同的安住点,就是十方诸佛
\n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n
就是一念心性,我们分成两块来看,在真实的心性当中,首先它是离一切相的,摄用归体。离一切相,当然不是说它完全没有相状,它有相状。但是它是无住,它跟相状不是连在一起的。心性它是离相,不受相状干扰的,这个是讲到它的破妄。那么显真,它能够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