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智慧来自调。以空正见跟菩提心的结合,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n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思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的至心信乐的启动点是什么?是来自于对生死的怖畏,来自于觉得我没办法处理我的生死问题,而生死问题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急迫,所以我必须要依靠阿弥陀佛。所以,十八愿的启动点来自于解决生死问题。
\n
十九愿的启动点来自于成佛之道。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种长线的成佛的规划,但是他考虑到,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如果留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充满了变数,充满了退转的可能,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呢?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把往生当作成佛的过渡。所以他是站在一种成就佛道的心态而求生净土。
\n
一个是为了怖畏生死而求生净土,一个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两个心态的启动点就不同了。
\n
这样的不同,还有就是这个人“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会现前,这一点也跟十八愿不同。十八愿,我们看不出来阿弥陀佛有承诺要亲自现前。我们看《观经》的中品以后就是观世音菩萨来,到了下品是莲花来。当然,有来就好了,但是阿弥陀佛会现前的,一般品位都不低。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十九愿,阿弥陀佛是与莲池海会的诸菩萨亲自现前,可以看得出来,阿弥陀佛对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往生的人,是有某种程度的尊重。
\n
圆修的思想就有一点不太一样了。当然这两个也可以整合,就是圆修的思想也吸取了善导大师的皈依心。皈依的心如果能够把成佛之道也规划下去,这两个就相得益彰了。
\n
圆修思想最重要的根本,它的出发点是从心性出发。我们解释一下。
\n
我们在学佛,一定要看你的因地发心。同样布施,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善业,变成人天可乐的有漏的福报?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波罗蜜,能够到彼岸?因为他的心跟布施接触的时候,他们两个灵动,这个启动点是不一样。有些人是为了快乐,为来生的快乐而布施,有些人为了成佛而布施,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