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颠倒。
\n
佛法是要我们先改变内心。因为你外面的结果是过去的业力,你先求认命,认命以后你重新发愿,由内心慢慢慢慢去引导外境。结果他刚好相反,他直接改变外境,你这个人你该放逸继续放逸,没事,我来帮你处理。这个是一种错误的因缘操作方法——直接改变外因缘,那当然结果就是没有效果。这是佛陀预言末法时期,这种逆向操作因缘法的恶知识很多。
\n
好,我们看下一段,佛陀的清净教诫。我们怎么样来判断一个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n
佛教舍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n
佛陀对于这种佛弟子,这种比丘,他们即将面临住持正法,统理大众的责任,身为一个领众修行的善知识,他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他必须“循方乞食,舍其贪爱,成菩提道”。循方就是他一家一家的、有次第的,不能选择性的去乞食,就是说这个人贪爱的烦恼要轻薄。作为一个善知识,他的贪爱要轻薄;第二个,他“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他对今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人生过客,透过今生来成就来生的理想。
\n
所有的善知识,不管你是修密宗、禅宗、净土宗,什么宗都没关系,你修的法门会不一样,但是善知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相貌,他的人生一定是内因缘带动外因缘,他是以愿力来主导生命。愿力它的相貌是无所求,随缘,因为一个活在愿力的人,他的人生是活在未来,他不把今生看得太重。他的目的是透过今生去实践他来生的功德,所以他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心是住在来生,
\n
他是为了未来而活的,所有的善知识没有例外。也就是说善知识他是“但有所愿,无有所求”。因为你有所求就是攀缘,那你是活在外因缘,你活在外因缘,你是活在生死业力,你怎么是善知识呢?这是很简单的判断方法。
\n
善知识的修学对今生是完全随缘尽份的。因为他只有愿力没有攀缘,这是佛陀说的,所有的善知识没有例外。他一定是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