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说,修行人首先你已经断了“杀、婬”两种过失,已经难得了,你现在就要修老实,不要投机取巧。第一个,身舍贪悋。你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钱财做一些布施,舍贪。因为你这个不老实,就是贪求,贪求当然贪求很多,你可能贪求功德,贪求这种财物等等。
\n
第二个,舍慢。“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在大众当中这个更难了。人家骂你、打你,你能够放下心中的面子。
\n
这个是这样子,老实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较。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案,没办法比的,因为你的因缘跟他的因缘不一样。诸位!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就是没有两个人是走在同一个跑道。即便我们同时都要回家,通往净土,每一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叫方便有多门,我们只有目标,最后结果是一样。修学是结果,只有结果——成佛结果是一样,过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没有!所以你没有必要比较。
\n
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两百拜跟你拚了,没有必要!因为你的时间跟他的时间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的时间比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不老实,某种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较,你没有真实地把心收到你的内在的愿力中,你还是活在攀缘,这就是为什么你修行这么久,还是这样子,因为你都没有收心,你永远活在业力。一个真正的心是收会到内因缘的人,他不会跟别人比较,该干啥干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n
第三个,“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色身自己够用就好了,反正一个发了愿的人,他的生命的目的在于创造来生,所以他今生该有的东西尽量施舍,对这个得失心也施舍。当然这个“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这些东西只能够随喜赞叹,不是让你付诸行动。
\n
最后,“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n
佛陀在整个方便法门当中也讲到感应,但是这些感应,佛陀的目的是要你从内心中求。大乘的感应都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是站在无所求无所得的角度,心寂静了才有感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