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先看丙一。我们先拢总的说明。大乘的戒定慧当中,以持戒做根本。有两段的经文,我们请一个同学念一遍。请合掌。
\n
丙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n
引律标宗: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n
预记末法: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n
好,这个戒定慧三学,在《楞严经》有一段开示说,佛告阿难:你呢,作为我的侍者,经常跟着我到处弘化,那么你一定听过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就是调伏,佛陀讲很多身口意的调伏方法当中,就讲到了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决定义。
\n
为什么戒定慧叫做三决定义?这个“决定”是什么意思?就是诸佛的出世,他开演的法门有广略的不同。比方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某一部经,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比较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那弥勒菩萨,他只有三会,弥勒菩萨的说法只有三次,龙华三会。所以诸佛的出世在说法过程当中,的确有广跟略的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是不变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修学的内容、修学的次第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叫三决定义。就是诸佛的说法有很多的差别相,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一定会提到持戒、修定、修慧,这三大原则决定不能改变。
\n
那么这三学的次第是什么呢?“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个地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四个字“摄心为戒”。佛陀讲戒法,如果是在人天乘,比如受五戒十善,就没有所谓的摄心这一块了,就是它的持戒跟你的心地法门,那不一定有关系了。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你去做这件事情,不一定能够把心给摄住,不一定有调伏跟引导的作用,但是受为大乘的菩萨戒,每一个行为一定跟你心中的善根力——前面我们说过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有关系。
\n
大乘的持戒,它的精神在于增上惭愧。它不看你的行为本身,而是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不是有两种:第一个增上心。你面对过失的时候,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