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祖皇帝提剑开国起,孔孟之道便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稳稳当当地成为我朝治国理政的根本。太祖皇帝出身草莽,却深知儒家教化对百姓的重要性,以仁政、礼教治国,百姓方能归心,社稷才能安稳。历经数代先帝不遗余力地推崇,成祖皇帝迁都北京,修撰《永乐大典》,将儒家经典尽收其中,使其广为流传;仁宗、宣宗以仁孝治理天下,遵循儒家德政理念,开创了仁宣盛世。儒家学说早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朝堂上下处处可见其影响。如今朝堂之上,官员们皆以儒家经典为行事准则,一举一动皆依照其中的教诲,从日常的公文往来,到朝堂议事时的言辞用语,无不透着儒家的纲常伦理;学子们更是日夜苦读,在四书五经中探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寒来暑往,于昏暗的书房中,伴着孤灯诵读经典,只为有朝一日能踏入仕途,以儒家之道辅佐君王,造福百姓。”
\n
温体仁越说越激动,在殿内来回踱步,袍袖挥舞,仿若指点江山。“难不成,要让我大明这些满怀壮志、一心报国的学子们,舍弃传承了上千年、能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反倒去钻研那些蚯蚓如何钻洞、水车怎样运转之类不入流的奇技淫巧?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啊!”他说得义愤填膺,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熊熊怒火,眼中满是对林宇提议的不屑与愤怒,那目光犹如利刃,似要将林宇生吞活剥。“温大人,您可还记得?”林宇神色镇定自若,丝毫不为所动,仿若温体仁的怒火于他而言不过是一阵微风。说时迟那时快,他突然从宽大的袖子中掏出一本破旧不堪的《天工开物》,书页已然泛黄,边缘还有些许磨损,一看便知被翻阅了无数次。书页中还夹着半片干枯的荷叶,荷叶脉络清晰可见,宛如岁月镌刻下的独特书签,记录着过往的点滴。“四年前,徐光启大人凭借西洋历法,精准算出农时,提议提前播种,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使百姓免受饥荒之苦,为我大明社稷增添福祉。然而结果如何?却被御史台那些人斥为‘崇洋媚外’,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御前。徐大人一生满怀抱负,欲革新历法、造福苍生,却处处受阻,抱负难以施展。如今这改良税制之事,恰似为漏风的屋子修补窟窿,过程或许极为艰难,会触动诸多利益,但总好过眼睁睁看着屋子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最终坍塌吧!”此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仿若空气都凝结了。大臣们面面相觑,表情各异,有的满脸惊愕,有的低头沉思。林宇这一番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众人的要害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