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战之后,北魏不敢轻易南顾,边境得以安定。”林夏道,“陛下以战止战,方能为百姓争得休养生息之机。”
\n
林夏深知,一人之智有限,帝王若闭目塞听,再好的政策也会走样。他劝萧衍:“舜有诽谤之木,禹有敢谏之鼓,故能成圣德。陛下当广开言路,使天下人皆可献策。”
\n
林夏在宫门外设“谤木函”(意见箱),凡百姓有冤屈、有建议,皆可写成文书投入函中,由御史每日开箱奏报。“齐末有百姓状告县令贪赃,却被层层阻拦,如今有谤木函,百姓之冤可直达天听。”
\n
一次,有谯郡百姓投书,言当地刺史强征民女为妾。萧衍见后大怒,立命将该刺史罢官,还民女归家。“若不是谤木函,朕如何得知地方如此胡为?”他对林夏道。
\n
对于重大决策,如征伐、变法、赈灾等,林夏建议实行“集议制”:召集三公、九卿、尚书、刺史等,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n
天监六年,是否要修复洛阳古城(当时在北魏境内),众臣争论不休。有人主张“趁北魏内乱,北上恢复中原”,有人认为“国力尚弱,应先安内”。林夏在集议时说:“恢复中原是太祖之志,但需待时机。如今北魏虽有内乱,然其根基未动,若轻举妄动,恐得不偿失。不如先修内政,待国力强盛,再图北伐。”萧衍采纳其言,避免了一场无谓的战争。
\n
林夏自己便是直臣,曾多次劝谏萧衍。一次,萧衍为修建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耗费国库百万钱,林夏直言:“陛下信佛,本为劝人向善,若因建寺而劳民伤财,则非佛之本意。”
\n
萧衍虽好佛,但也纳其谏,削减了同泰寺的修建规模,将省下的钱用于赈灾。“季礼之言,如明镜照身,使朕知过而改。”他对左右说。
\n
第七章成效:天下安以证正统
\n
萧衍采纳林夏之策十年后,南齐旧疆面貌焕然一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