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自己的诗途,才刚刚开始。而那本《唐诗三百首》,始终静静地躺在他的书案上,见证着他从默默无闻到名满长安的成长历程,也见证着一个大唐才子在诗与政的浪潮中,坚守本心,破浪前行。
\n
黄河的风裹挟着沙砾扑在脸上,林夏倚着破旧的渡船栏杆,望着浊浪翻滚的河面,耳畔回响着艄公苍凉的号子。自从为父亲洗刷冤屈后,他便以采风为由,踏上了游历之路。行囊里除了笔墨纸砚,还藏着一卷被摩挲得边角发毛的《唐诗三百首》,那是他出发前,王伯偷偷塞给他的。
\n
“姑娘,前面就是蒲州了!”艄公的吆喝打断了他的思绪。船靠岸时,夕阳正将半边天空染成血色,林夏踩着摇晃的跳板上岸,忽见渡口围了一圈人。他好奇地挤进去,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沙土上写着诗。
\n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老翁沙哑的声音里满是沧桑,围观的百姓或点头,或抹泪。林夏心头一颤,原来唐诗早已刻进了百姓的血脉。他从袖中取出纸笔,默默记下这动人的一幕。
\n
在蒲州的日子里,林夏暂住在一间破旧的客栈。白天,他穿梭在街巷中,听卖糖画的老汉讲述《长恨歌》的故事,看织布的妇人哼着《子夜吴歌》劳作;夜晚,他伏在油灯下,将所见所感化作诗句。一日深夜,他正写得入神,忽闻窗外传来隐隐哭声。推开窗,只见隔壁院子里,一个小姑娘跪在月光下,面前摆着一碗清水,嘴里念叨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爹爹,你看到月光了吗?”
\n
林夏打听后得知,小姑娘的父亲因战乱被征去戍边,至今未归。他心头一酸,第二天便教小姑娘念更多的诗,告诉他:“这些诗,风能听见,云能听见,或许你的爹爹,也能听见。”
\n
离开蒲州时,小姑娘塞给林夏一个布包,里面是几颗烤得焦黑的红薯。林夏抱着布包,眼眶发热。原来最珍贵的馈赠,从来不是金银玉器,而是这一份带着体温的心意。
\n
行至江州,林夏听闻浔阳江畔常有歌女吟唱唐诗。他寻至江边,果然见一艘画舫上灯火通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