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游走,南京城行人如织。
自巍峨肃穆的紫禁城而出,一路向南而行不过半炷香的脚程,便是寸土寸金的“大功坊“,凡是能够在此居住者非富即贵,往来无白丁。
在“大功坊“西侧,矗立著一座占地不菲的宅院,门口簇新的牌匾上写著龙飞凤舞的“詹府“,其孔武有力的笔力,一瞧便是出自大家之手。
但凡是在南京城中待过一段时日的,即便是未能亲临这大功坊,但多多少少也听说过小溪绕园,古意盎然的“詹府“,知晓这座府邸的主人便是当朝吏部尚书,詹徽。
说起来这位官运亨通的吏部尚书,南京城中流传著不少风闻趣事,至今仍被某些鬱郁不得志的落魄士子,或者说书先生们津津乐道。
詹徽祖籍徽州婺源,其父詹同曾在前元朝廷任职,后因战乱避难寓居至黄州,被陈友谅点为“翰林学士“兼御史,负责处理公文奏本。
几个月之后,彼时尚未建国称帝的朱元璋取得了“鄱阳湖之战“的胜利,並攻破武昌,平定了陈友谅政权,將詹同招揽至麾下。
靠著自身的才学以及兢兢业业的態度,詹同很快便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並於洪武元年被拜为“吏部尚书“,掌管朝中官员升迁的重任,並奉命参与编撰“皇明祖训“,风头一时无两。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靠著父辈留下来的“余荫“,詹徽在洪武十五年考取秀才的功名之后,便迅速被朱元璋破格提拔,直接担任正七品的监督御史。
一年之后,詹徽又被擢升为正四品的敛都御史,成为朝中最年轻的四品官员,不过詹徽向上晋升的脚步並未因此停滯,反倒是愈发迅速。
几个月之后,詹徽便因“政绩突出“,奉命掌管督查院,担任品秩为正二品的督查院左都御史,並於日后“子承父业“,官至吏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