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苏杭“的美誉。
七月的江南水镇,正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繁华的时候,不仅有出手阔绰的富商来往於此,偶尔还能见到前呼后拥的“贵人们“前来此地上香。
毕竟这杭州府作为歷史上“吴越“和南宋政权的首都,佛教氛围十分浓厚,一座座恢弘大气的佛教寺院拔地而起,使得外地的“香客们“慕名而来。
为此,那些身披袈裟僧袍,慈眉善目的高僧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杭州府富绅豪商以及官员们的座上宾,在各行各业都拥有著不容小覷的影响力和地位。
而除了鳞次櫛比的寺庙之外,坐拥运河之便的杭州府最为出名的,自然是质地精良,做工细腻的“丝绸“,销路不仅遍布大明各地,就连塞外的蒙古韃子,甚至海外诸国也是对其爱不释手。
有需求,自然便有供给。
在源源不断的订单之下,杭州府几乎只用了数年的时间,便摆脱了前元天下大乱,导致各行行业不景气的“萧瑟“景象,转而恢復了原有的繁荣景象。
偌大的杭州府,几乎有七成以上的土地被用来种植桑树,而从事与“织工“相关行业的百姓们更是数不胜数,一件件凝聚了织女工匠心血和努力的丝绸自杭州府诞生,而后销往各地,赚取令人咋舌的利益。
或许是国朝“重农抑商“的缘故,这杭州府每年交给朝廷的“商税“相比较前宋时期,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万两;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倒是城中富商们愈发奢华的府邸。
不过好在国朝制度森严,对於商贾们的吃穿用度做出了严格的標准,导致这些挥金如土的商人们在明显上尚不敢过於招摇。
但在背地里,这些富绅豪商们豪掷千金,只为搏红顏一笑的风闻趣事却是流传甚广,被茶余饭后的百姓们津津乐道。
...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